2010年7月17日星期六

“健残一家”奋斗系列(完)∶战胜一切闯出一片天,张志伟“原来我也能”


剪报(联合日报副刊)



“原来我也能”这句话,让张志伟在困境、逆境中寻求突破、越战越勇,不只为自己和其他残障朋友谋福,更凭着这种精神奋斗至今。

与旭光共创办AT HOME CREATIVE这间住家式的设计公司之后,他非但没有沾沾自喜,更不曾松懈,采取主动积极的方式向社会促销残障朋友的能力。

他也曾拥有令人心酸的过去、崎岖不平的求学生涯,但一切经历从过去就形成了一股力量庞大的推动力,让他咬紧牙关力求上进。

如今,他的生命已进入另一个阶段,绚丽的花朵已经绽放。

轮椅陪他度过了16年,16个自豪的年!




************* ************* *************

“我的病情在3岁开始恶化,但我在12岁之前还能勉强行走。。。十年如一日,我仍然清楚记得在念小学一、二年级的时候,每天都需要从婆婆的家乘坐巴士上学。”

其实,志伟的双脚在当时已变形,弯曲得必须靠脚背(侧面)行走,所以行动非常缓慢,但他还是日复一日地到学校上课。

在一个上课日的清晨,下起了大雨,而他就读的小学没有雨盖巴士亭,只好硬着头皮淋着雨,一拐一拐地走,一双鞋也因为雨水渗入而变得沉重,掉在地上。

当时的志伟,连行走都极度困难,还得用无力瘦弱的小手在大雨中捡鞋。

在这种无助的时刻,他总希望妈妈就在身边,一路扶着自己走。

儿时其中一幕刻骨铭心的经历,回想起来心里难免不是滋味,但他感谢上天赐予的这段回忆。




************* ************* *************

“我就读的第一所小学,一年级和二年级班都在楼下,所以上课不是问题。但是,到了三年级,因为不方便上楼梯的关系,我被逼辍学。”

回忆这段往事,他还记得,自己为了留在那所小学,特地请婆婆前往说情,在校长的陪同下,勉强地做出示范,证明自己可以靠着本身的能力上下楼梯。

可惜,校方却以他速度太慢,上下课可能赶不上做理由,要不然就是不承担意外后果之类的说词,迫于无奈的他最终只能转校。

到了新学校之后,志伟开始借助拐杖支撑着行走,但总是跌倒,连膝盖都花了。

光是想象一个场面,学童们边跑边嘻闹,充满活力地在校园内相互追逐,镜头中却出现一个手持拐杖行走,还不时跌倒的学童,那幅强烈对比的情景是多么触动人心、久久无法平伏!

就这样,志伟借助拐杖之力度过了小学生涯,升上中学之后就开始使用轮椅,平时在家就只能在地上爬。




************* ************* *************

来自柔佛州的麻坡,志伟虽然在12岁之后完全依赖轮椅行动,但他仍完成了高中三,之后前往吉隆坡深造,完成了为期3年的媒体设计课程。

患上神经线萎缩症的他,手脚皆无法如常人般灵活运用,甚至需要靠轮椅来行动。

然而,这些生理上的残障并没有令他自暴自弃,反而在家人及家乡好友的鼓励下,立志要过得比普通人更好。

志伟的父母从未放弃他,还给了他身为孩童、身为子女同等的权利,尽量让他觉得自己和其他同年龄的朋友一样,并训练他对自己的责任感。

此外,家乡的好友们也非常热心且爱护他,甚至还有人主动随他前往吉隆坡,提早住进宿舍。

“在开课前一个星期,我担心不适应,就提早报到。当时,一名读书时期的高三大哥型同学,振全,还陪我住进了尚未有人报到的宿舍。最初的一个星期,我以泪洗脸,餐餐都在想家。”

开课首日,由于导师还不了解志伟的情况,就给了他要求较高的作业。

当时,他连笔都拿不稳,顿时产生了挫折与自卑感。

回到宿舍之后,挫折、自卑、压力感无孔不入地袭遍他全身细胞。终于,泪水决堤般涌下的志伟再也无法承受,就致电家人要求回家,他的家人也答应了。

“当时若真的回去,就没有今天了。幸好是首日开课,宿舍生们也陆续报到,在彼此打招呼问候之后,心中的大石也就奇妙地消失了,而校方也在往后的日子逐渐了解我的能力与需要。”

基于身体状况异于其他学生,校方对他的要求准则也别于他人,包括他无法用手画图,因此特别准许他使用电脑完成功课,这让他在使用软体以及媒体设计方面更加得心应手。




************* ************* *************

由于父母在他年幼时,成功为他塑造了健康的成长环境,因此他在蜕变的过程,心智和思考方式也不断成长,对许多事物都有自己的一番见解。

四肢的不便虽然缓慢了他的动作,却无法迟缓他的心智。

“我的父母在疼爱我之余,也不断训练我,如同训练我的兄弟姐妹一般。我知道有些父母不让残障子女曝光,但我的父母却不断鼓励我学习自立,甚至要比其他人生活得更好!”

难得的是,他明白若本身都认为自己是废人,就更难得到社会的肯定。

因此,他从不当自己残废,而且爱惜、珍惜现在的自己,也像常人一样喜欢外出、注重外表衣着,遇到喜欢的事物就会致力争取。

不过,看他在受访期间不断检查信箱,电话也响个不停,似乎也没什么时间在外头闲逛了吧!

对他来说,与其因残障而躲在家里、低调且不远曝光,他选择不在意别人的眼光,努力过人生的每一天。

“若因为残障而躲在家里,只会让自己不断感受到内心角落里的阴影逐渐扩大,不知名的恐惧力量就会从四面八方侵袭自己,让自己越来越悲观、恐惧,那种窒息感真的可以让人疯狂。”




************* ************* *************

许多残障朋友都无法完成学业,除了环境障碍之外还有其他附属因素。

对于这些无法完成学业的朋友,他感到非常惋惜,也因此格外珍惜自己的求学机会,并在中学时期就定下日后的目标,努力朝目标努力。

一直以来,志伟都对媒体设计有着浓厚的兴趣,对于行动不方便的他来说,电脑相关的课程确实最适合。

“我在高中就开始在家学电脑,这当然有助于日后升学。得尝所愿地选读媒体设计系之后,就很自然对这门自己深感兴趣的学问萌生责任感,因此在学习过程所持的态度当然比其他学生来的强。”

自认喜欢设计和文艺事物,他在思想上会比较大但并勇于创新,在作品方面自然也愿意作不同的尝试。

对他来说,生活中所遭遇的各种事物都与设计灵感有着间接或直接的关系。

只要善于利用日常生活中所体验的点滴,再融入自己的设计构思中,就可以创立自己的风格。




************* ************* *************

在外生活,朋友就是互相扶持的伙伴,他在吉隆坡结交了多位好友,也有几位来自中国。

虽然说,大城市难体验人情味,但志伟本身认为,无论任何人,在其生活中都会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相处之道。

“有时候,一个人被评得一无是处、恶名昭彰,但这个人对着你的时候,或许就是用真心对待你,其实人与人之间讲究的就是一个缘字,我觉得很幸运,可以遇到一班好朋友。”

虽然积极面对生活,但人总是有脆弱及抱怨的时刻。

本身是基督徒的志伟偶尔会抱怨,但他也知道无论自己如何抱怨,都无法改变身患神经线萎缩症的事实,何况在成长的岁月中,他也明白了自己所过的生活其实还包含着另一层的意义在内。

身为残障一族,他非常明白,自立一向都是每个残障朋友向往的境界。

因此,他了解,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困难时,即使有人乐意且毫不在乎的给于协助时,一些残障朋友会心里作祟而心生抗拒。

一路的奋斗让志伟了解,残障朋友必须乐意接受他人的帮助,别一个劲地将别人的关怀当作是一种怜悯或施舍,因为接受帮助也是一种关系的建立。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建立,往往都非常微妙,也不是我们三言两语就说得清楚。总之,人是无法单独生活的,需要互相扶持、勉励,在人生路途上才不会显得那么形只影单,那么弱不禁风。”




************* ************* *************

与志伟的访谈结束之后,回想着他所说的话,我想起了与他结识的经过。

多年前,一名西马友人不断向我提起有关志伟的种种事迹,包括他如何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先天性的神经线萎缩症、如何克服本身行动不便的障碍,并通过学习而成为学院内首屈一指的学生。

当时,友人还一度感叹造化弄人,还断言像志伟这种人才,若四肢健全肯定会非常成功。

后来,我在那位友人的安排下与志伟见了面,他自信友善的笑容令人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在言谈之间就已留意到他对未来人生的计划和憧憬,有着强烈的渴求。

经过了这么多年,他不断成长和进步,而且长期以本身的自强不息为残障朋友树立榜样,希望能够证明给他们和整个社会看清一个事实,即个人的残障也能成为推动力,并凸现个人的能力,而非使人丑陋。

他一步步地努力耕耘,经历了各种磨练,也走了许多不平稳的人生路,但他坚信总有一天可以凭自己的力量,亲手采摘到成功的果实。




************* ************* *************

放开工作不谈,在日常生活中的他,其实是比较忧郁的。

自认感性的志伟,对任何小事都会比较敏感。

然而,这种情绪在工作期间就会荡然无存,视工作为生活一部分的他,非常重视工作,绝不允许任何负面情绪干扰自己。

对他来说,工作就应该以认真、开朗、乐观和严肃的心态去看待、执行。

也许是他长期坚持的毅力追求梦想,包括我在内的旁人就只看到了他坚强、成功的一面,却无法感受他的脆弱、发觉不到他的无助,也体会不到他的惶恐。

然而,在采访完毕后,我在双方闲聊时察觉到了他的这些情绪。

尽管如此,毕竟志伟是以一颗爱护残障朋友的心为出发点,对自己的目标也非常明瞭,相信他一定会有足够的勇气和智慧,克服一切不安和障碍,实现自己的理想。

面对自己的人生,他并非心血来潮而空口谈理想,而是竭尽所能去逐步实现生命中的各种计划。

(本文完)



仍在学院读媒体设计时的志伟,已经渐露锋芒,
在考试中频频展现出自己的才华。


毕业典礼上,志伟背后的双亲面带笑容,
以孩子的成就为荣。


获得最佳学生荣誉,好友们开心地分享喜悦的一刻。

志伟在创业之前,曾在绿叶残障自强职训学院担任艺术总监。

参与 BECOME ECO BAG 设计竞赛荣获优异奖。

受邀评审由 SEGI 和联合国组织主办的
残障人士吉祥物设计比赛。


“若因为残障而躲在家里,只会让自己不断
感受到内心角落里的阴影逐渐扩大,
不知名的恐惧力量就会从四面八方侵袭自己,
让自己越来越悲观、恐惧,那种窒息感
真的可以让人疯狂。”
~张志伟~


2009年首届吉隆坡设计周期间参
与 BECOME ECO BAG 设计竞赛。

2010年7月16日星期五

“健残一家”奋斗系列(六)∶林秀珠-妈妈的心声,孩子需要回到社会


剪报(联合日报副刊)



与林秀珠交谈,可以说是今次采访的意外收获。

原先,我并没想到能够预约到残障朋友的母亲,而且还是一位个性开朗、乐于分享的女性。

刚到AT HOME CREATIVE时,秀珠与儿子郑宇涵正巧在厨房,我只是多看了这对母子几眼,母亲陪着孩子吃饭的一幕,感觉挺温馨。

后来,经过中心创办人之一的张志伟说明之后,才知道母子二人都是今次的采访对象。

由于秀珠逗留时间比较短,因此决定先与他们见面。

双方刚坐下交谈几句,她就主动道出宇涵是因为倒产的关系,导致其在出世时缺氧,加上当时医院设备较为落后而耽搁了急救,造成某些部位受损、影响了手脚的灵活度。

庆幸的是,宇涵的思考逻辑并没问题,只是因为脑受伤而无法承担太大压力、不能够受到刺激,身体方面无疑较弱且较容易疲倦。

“他的肌肉控制方面受到影响,手脚不太灵活,喉咙的肌肉控制也因受到影响而导致发声较不自然,但如果相处久了,也能听懂他在讲什么。”




************* ************* *************

打从宇涵出世的那刻开始,秀珠就知道这孩子的状况,也一直很希望能够改变整个情况,因为襁褓中的婴孩连吸奶都不行,要生存谈何容易!

为了改变情况,本身是新加坡公民的她,马上带着孩子前往新加坡重新接受脑部扫描,从医生口中得知,小宇涵的脑已受伤且局部脑细胞已死亡,庆幸还有一些仍处于睡眠状态,可用刺激的方法唤醒。

“我觉得他的智慧、思考逻辑和记忆都没问题。他从小开始就有很好的记性,逾10首的唐诗都能够完整地背出来。由于记忆和学习能力没有问题,我为孩子报读华小,可惜不被接受。”

当时,校长以“会影响其他同学的学习”为理由,拒绝让宇涵在该校就读,让秀珠觉得遗憾之余,对校长欠缺考虑的做法也觉得反感。

另外,据她所知,宇涵有个无法行走的同学在班上被老师排在最后面,也有大腹便便的老师斥令残障学生不准靠近自己,命令他们走远一点。

“如此重要的教育界,却有这种观念存在。为何那位校长不想想,若我的孩子在学校上课,其他孩子在帮忙期间,可以训练同情心和互助精神?为何他只想到会造成很多不便?这么说,难道教育只是文字?难道人的基本重要素质就不被看重?教育,应该是将整个人格塑造起来。”

令她欣慰的是,教育部近年来不断在一些学校增设特殊教育班,不再将残障的学生拒绝在外,如此就有更多残障子女受惠。

谈到宇涵艰苦的学习过程,秀珠娓娓道出,被校方拒绝之后,她在孩子7岁那年就带他到雪兰莪痉挛儿童中心学习。

由于宇涵的手脚肌肉控制有问题,造成读书期间没办法写字,就算写得出来,字体也仿若巴比伦,甚至好像埃及文一般。

但,中心的老师们却非常有爱心,一直尝试去了解他的字体形状,让他可以照旧学习。

对这些爱心满满的老师,秀珠至今仍就心存感激。




************* ************* *************

由于家庭结构简单,一家四口生活并没有什么压力,身为全职家庭主妇的秀珠为了从小开始锻炼宇涵,就完全地负责了教导及照顾他的工作,其丈夫就安心在外工作,支撑整个家的经济。

虽说自己与丈夫分别承担了不同的责任,每当遇到困难,夫妇俩总是一起面对。

“我的丈夫也很关心这个孩子,能做的也尽量做,从来没有排斥或不高兴,他也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够帮孩子做些事情,因此在自己的网站开了设了个特殊教育给残障儿童。”

面对残障子女的家长,有些人会投以同情、怜爱的目光,但有些人却总喜欢在背后指指点点,说三道四。

以前的秀珠并不了解残障人士彼此间交流的喜悦,当被建议带孩子到痉挛儿童中心时,她的脑中就开始相像痉挛孩子的形象,认为这些无法动弹、歪来歪曲的软骨头显得很可怕,更担心自己“长相还好”的孩子会被吓到而不敢上学。

尽管抱着这种想法,她还是带着7岁的宇涵到中心报到,也因此改变了思想。

到了那里,看着行动一拐一拐、张口咿咿哦哦讲不成话的孩童们,单单是用眼神交流,就可以从他们的眼神感受到洋溢着的欢乐。

“我们人类在社会是合群的动物,不能独居,这些孩童这么开心就是因为是群体生活。若我把他放在家,他只有父母和哥哥,不会懂得整个世界是如此美好,因此他需要出去。”

秀珠开始觉得,既然自己比他们好一点,就去帮他们,也乐得皆大欢喜。

她的观点是,人都该有恻隐之心,不管前世如何,今生既然是这样的遭遇,就应该以怜爱和慈悲心去对待,因为每个人都是干干净净来到这世界,这才是对的心态。

有了新的想法,她就灌输宇涵助人为乐的观念,也不断鼓励孩子通过帮助别人来感受快乐。

对秀珠而言,由于第一个孩子是健全的,因此若没有宇涵这孩子,就不会想到太远的东西,宇涵的存在让她知道生命的可贵之处。

她终于知道,原来真的是有人比自己惨、更需要人帮助,而这些都是她以前完全没想到和看到的问题。

“我曾跟宇涵说过,你帮其他人,他们快乐,你也会快乐,快乐源泉是从帮助人那边来的。你怀疑自己是否能帮助人,其实你可以用你那一点点力量做到,就是那么一点力量,你温暖到别人的话,你自己也开心。宇涵的父亲也想到这一点,所以也很努力.”

不只是秀珠,她的丈夫也秉持同样的想法,希望通过各种努力,能够让较偏僻地区的残障孩子们一些受教育的机会,因为这些孩子可能也有自己特长,只是未被发掘,不应该就如此浪费。




************* ************* *************

宇涵在痉挛儿童中心慢慢长大,秀珠也在那里接触到一些家长,彼此间都觉得孩子们已经长大,应该有权开心、享受生活,不单单是像“喂雀”那样将养育孩子当作喂动物似的。

领悟到残障子女同样有权利进入社会享乐,同样享有父母带出去玩的权利,这群家长就慢慢组织起来,定期带孩子们到百货公司、瀑布、公园等地。

他们的目的,就是不让孩子们因家庭成员封闭的思想,被剥夺了原本该有的权利。

就以宇涵来说,由于都是家人帮忙购买物品,他本身很少自己选购物品,但秀珠看在眼里,知道如此下去,孩子迟早会跟整个社会脱节,因此一群家长们也安排逛百货公司和教导子女购物。

除了安排户外活动,中心内的老师们也配合得很好,给这群孩子们做一些手工,音乐等活动,总之,大家都尽量在能力所及的范围内帮助锻炼这群孩子。

回想自己与一些家长曾经到收留残障且完全没有能力者的中心,秀珠打从内心认识到那种凄凉的感觉。

“若有一天我们不在了,孩子也是这样。。。。想了心里真是很难受,那些孩子虽然有些精神不大好、痴痴呆呆,有些不能做任何事,却也都是别人的孩子,那种情景我们看了没有不心酸的。当你看了之后,你会想∶我们这些家长要做一点点事情。”

因此,秀珠内心非常清楚自己锻炼宇涵的意义,她知道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对残障孩子日后的自立非常重要。

换句话说,一切努力只为一个目的,就是确保残障孩子在自己“过去”之后,还能继续在世上开心地生活,并且能够独立,不需要事事依靠别人。

“他们以后还要面对整个社会,这些教导和训练都是我们需要给他们的,我们这群父母在一起之后慢慢醒觉了。我自己觉得,家中有残障的孩子,家庭成员的醒觉非常重要。所以,除了残障孩子,家庭成员也需要接受教育和辅导。”




************* ************* *************

对秀珠来说,残障的孩子因为自小残障,加上幼龄而不懂得自我计划和安排未来。

无论内心如何渴望接触到外边的世界,若家庭成员缺乏开放的思想去接受外边的各种情形,单凭残障孩子的能力根本没法圆梦。

她发现,一些家长有时候会说出类似“没有办法啦!我们有这种孩子,是注定苦一辈子去服侍他们。。。”的气馁话语。

对此,她本身不以为然,反而认为就算是要服侍孩子,也要孩子们开心生活,如此父母才会开心,双方才不会有对生活有哀怨。

一个人奋战确实孤独,但是若有一班好姐妹互相扶持,坚强的信念就会感染到彼此,因此她与其他家长除了为残障孩子们安排活动,也安排了不少可以让自己开心的活动。

“不是说我们有了残障的孩子,我们一生就完了,甚至要活在痛苦中。我们也可以安排让自己开心的活动,这样在照顾孩子时也较顺畅一些,没有那么暴躁、缺乏耐心,动不动就一直骂。”

谈到自己和其他残障子女的父母是如何互相支持,秀珠脸上浮现着笑容,道出了一群姐妹因为彼此关心和支持,由此产生的温情令人倍感温馨,而她也深深体会到爱心的照耀和真情的温暖。




************* ************* *************

宇涵不仅克服学习的问题,又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中学英文和华文程度,懂得学习自立的他无疑是秀珠的自豪。

能够如此照顾宇涵,又能够让自己的生活多姿多彩,秀珠的长子功不可没。

在谈到长子时,她也毫不掩饰以长子为荣的那份喜悦。

除了自己拿奖学金完成了多媒体大学的课程,她的长子还拿奖学金到韩国深造,目前已经回国工作,非常独立。

尽管工作忙碌,长子却对行动不便的弟弟疼爱有加,非常照顾宇涵,跟秀珠轮流配合着协助他,让母亲有时间参加各种活动。

“家中有残障的孩子,其他孩子就得培养独立的性格,这非常重要,否则又会衍生另一种发展。有个妈妈特别照顾残障的长子,弟弟因为被忽略而讨厌哥哥,而哥哥也认为自己比较有权,因此兄弟感情非常差。”

谈到这里,秀珠反问我:“这样的家庭会不会难过?两兄弟这样,哥哥残障,弟弟是以后要照顾他的,但两兄弟这样不断争吵,难道不是一个问题吗?”

或许,诚如她所说,做父母的不该只一昧去爱残障的孩子,还要带动家里其他成员共同协助他自立,而他本身也要学习自立。

(本文完)



宇涵顺利完成电脑课程,出席毕业典礼的
秀珠不忘与孩子来张合影。


母慈子孝,温暖的画面。

母亲慈悲的笑容,孩子纯真的笑容,
秀珠和宇涵这对母子的笑容
令人感觉到真、善、美。


“不是说有了残障孩子,我们一生就完了,
甚至要活在痛苦中。。。就算是要服侍孩子,
也要孩子们开心生活。。。我们也可以
安排让自己开心的活动,这样在照顾孩子时也较
顺畅一些,没有那么暴躁、缺乏耐心,
动不动就一直骂。”
~林秀珠~

2010年7月15日星期四

“健残一家”奋斗系列(五)∶郑宇涵-没有文凭,也能自力更生


剪报(联合日报副刊)



“1986年10月22日早上,一名男婴在吉兰丹州的一家医院出世时,因脑部缺氧而导致全身发紫,差点丢了小命。经过多番抢救之后,幼小的生命从死神手中抢救回来了,可惜脑部受伤而影响他日后的行动,令他必须以轮椅代步。他的名字叫郑宇涵,也就是现在的我。”

初次见到宇涵,就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对他稍嫌不清的发声十分熟悉,却怎么也理不出头绪,最后也只是将这件事搁置一旁。

知道他曾经在绿野残障自强职训学院学习,才想起早期采访其他残障朋友时,就在那里见过他,听过他的声音,却没想到今次能采访他。

他的故事,基本上是从其母亲林秀珠那里听来的,母子俩原本被安排在同一时间受访,但秀珠在午间有其他活动,因此我才决定先采访母亲,后采访儿子。

这对母子非常有意思,母亲若在交谈期间提及儿子的一些趣事,一旁的儿子就会“喀。。。喀。。。”发出开心的笑声。

有时不经意地望着他,他就稍微止住笑声,但不消一会就把持不住,咧着嘴对我笑,他开心的笑容富有亲和力,令人心生好感。

知道他的发声较不自然,再看他整个过程都陪在一旁,原本只打算采访秀珠,后来听说他曾经有短日子处于低落的情绪中,故而决定多花些时间与他谈谈。




************* ************* *************

宇涵在6岁那年进了幼儿园,当时他还未有属于自己的轮椅,当其他小朋友逢休息时间在外头玩的时候,他只能默默坐在位子上等候上课时间。

小孩的天性就是玩,暂时不论他当时的心情,不过看着其他同学互相追逐嬉戏,自己只能听着他们欢乐的笑声,内心应该也是痕痒难耐吧!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了,虽不能与其他小朋友共同游戏,但仍有机会学习,直到他的特殊情况被视为其他小朋友学习的阻碍,才有了改变。

幼儿园的老师向他母亲建议,由于宇涵在班上会引起其他小同学的注意,影响到他们学习和听课,还是送往特殊学校比较妥当。

就这样,他在一位医生的介绍之下,于7岁那年到雪兰莪痉挛儿童中心上课,中心仍然安排他从幼儿班开始其学习生涯。




************* ************* *************

其实,宇涵的母亲知道孩子只是手脚不方便而需要坐轮椅,其他方面都没问题,既能说话又可以动,就为他报读了华小。

结果,校长以“如果我有这样的学生,那其他学生会受影响,不能专心读书”这种欠缺考虑的原因,将他拒绝在校门外。

当时的教育还未发展到今天的地步,学校也还未有准备特殊教育班,既然校长开口拒绝,其母亲就只好带着他前往痉挛儿童中心。

痉挛儿童中心是以国语为媒介语,而且学的也只是生活上的一些用语,这并没有让他气馁,能够继续求学,宇涵已经非常开心和满足。

曾读过一段文字∶每个人来到这世上,上天都一定会为他准备至少一份礼物,他一定会有自己的价值,只要付出努力,总有一天会发光发热,遇到懂得欣赏其价值的人。

听了宇涵的经历,我开始相信这句话自有其道理存在。

虽然只能在痉挛儿童中心上课,勤奋好学的他因为学习能力强,而被中心校长发现其潜质,特别作出让他自己看书,然后给他习作的安排,他也因此获得学习英文的机会。

在中心只能够学到英文和基本国文,宇涵的母亲开始担心孩子无法学到华文,就自己在家里当起了华文老师,由于在新加坡担任过临教和补习老师,这点小事难不倒她。

校长对宇涵学习能力的先知先觉、母亲的照顾和教导,加上宇涵本身的吸收力和努力,这些条件让今天的他掌握了中学的华文和英文水平。




************* ************* *************

就读5年级那年,他的年龄已经超过12岁,中心老师也从日常学习中,发现他的知识早已超越小学程度,就建议他升学。

宇涵在没有考UPSR的情况之下,直接升上了中1班,这对他来说无疑是一种鼓励。

满怀希望的他以为升学之后,只要努力学习就可以完成学业,但事情并没有想象中美好,当他勤奋学习并为中3 会考做足一切准备时,才发现自己竟然没有机会参加考试。

失落的宇涵并不因为崎岖的求学路而自暴自弃,反而想着尝试其他领域,就在不断接触与尝试期间,对电脑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朋友介绍下,他前往绿野残障自强职训学院,开始了电脑学习,并慢慢发展到今天,成为网页程序编写员。

宇涵一直视自己唯一的哥哥为学习对象,因此看到哥哥考上大学,他也希望自己能手握教育文凭,无奈在痉挛儿童中心学习并没有任何文凭。

他的母亲为了协助孩子完成梦想,就将他带到新加坡考取当地小学6年级的文凭,顺便在新加坡学英文。

那年,宇涵18岁。




************* ************* *************

听过了他的学习经历,也知道他目前有稳定的工作,我就开始问他之前陷入情绪低潮的事,他沉思了一会儿,才艰难地将心中的烦恼说出来。

“因为我有很多东西没办法做,但后来看到一个朋友在工作之后请人照顾自己,对我来说是一种鼓励。妈妈年纪大了,我很担心妈妈,现在我希望可以把工作做好,然后多存一点钱,也可以请人照顾自己,妈妈就比较轻松了。”

宇涵自认从母亲那里学到了许多人生智慧和生活方式,拿定主意要开心的生活,却担心年过半百的双亲为自己操劳太多而影响到健康。

如今,他已经有请人照顾自己的打算,希望自己不会再一直让双亲担心,也希望他们和哥哥能够像他一样开心地过日子。

谈到比自己年长2岁的哥哥,他笑得合不拢嘴,直说哥哥对自己疼爱有加,而且兄弟俩从来不曾吵架。

“有时候,哥哥会说我几句,但是我们真的不曾吵架,他对我很好,特别照顾我。我需要什么,他总是尽量帮我,我真的很感动。父母对我们的态度一样,但是哥哥是自己主动帮我,有这样的亲人,真好!”




************* ************* *************

首次与宇涵交谈,说真的并不容易了解他说些什么,就算全神贯注也只能听个大略,所以许多时候都需要重复他说的话,再让他核对一次,以确保自己没有听错。

为了这件事,他还特地开了个玩笑,说担心我不懂他想表达些什么呢!

宇涵之所以会有乐天派的性格,也许和他生长的环境有关。

生长在一个由双亲和哥哥组成的小康之家,家人除了对他不离不弃之外,最重要的还是从他小时候就开始协助他自立,让他找到了生存的价值。

记得他睁大双眼、口齿模糊又艰难地说着“有这个妈妈、爸爸和哥哥,我很幸福!”时,那是对家人单纯又朴实的爱啊!

当时,自己的脑海闪过一道问题∶难道真的只有残障孩子才能够感受到家庭的爱和幸福吗?为什么健全的孩子总是无法了解亲人的无私的付出,却总对别人的小恩小惠铭记于心?

许多健全的孩子总认为父母给自己的不足够,反观残障子女却总是对双亲抱着无限感恩。

看宇涵一脸洋溢着的幸福,那种感觉令人想起了久违的家庭温暖,我的心中涌起一股暖流,却又有些鼻酸,被他挑起了思家情绪了,嘿!

亲人之间的纽带是最可贵的,无论任何时候,只有亲人能够风雨同路地彼此不离不弃,希望整天嫌家人唠叨的年轻一代可以了解这个事实,多多反省!

(本文完)



小宇涵看起来很机灵呢!

参加短剧演出,扮相真够鬼马。

对电脑有浓厚兴趣的宇涵,通过道学院学习电脑,
慢慢发展到今日已成为网页程序编写员。


宇涵受痉挛儿童中心校长的影响,爱上了写诗。

学习自立,宇涵写给自己的一封信。

写一封信给十年后的自己,信内满是宇涵的未来展望。

“我希望可以把工作做好,然后多存一点钱,
也可以请人照顾自己,妈妈就比较轻松了。
我从妈妈那里学到许多人生智慧和生活方式,
希望爸爸、妈妈和哥哥都能一起开新生活。
有这个妈妈、爸爸和哥哥,我很幸福!”
~郑宇涵~

2010年7月14日星期三

“健残一家”奋斗系列(四)∶残障朋友同样可以做得很出色-余伟文“大家以相同心情执行工作”


剪报(联合日报副刊)



第一天到AT HOME CREATIVE报到,余伟文的目光就被一名连滑鼠都抓不稳的同事吸引。

这位行动不便,却凭自己毅力成为程序编写员的残障朋友,令他感到震撼。

在这之前,他并没有认识到任何残障朋友,对他们的印象也是来自平时逛街偶尔见到时,依据当时对方情况而产生,基本上就只觉得他们行动不便,许多事情都无能为力。

虽然如此,他从不认为这些残障朋友是制造不便的一群,只是很单纯地感慨他们无法自由行动,需要人随身照顾的无奈,并无鄙视的意思。

对残障朋友的了解,是在伟文进入公司之后开始。

7个月的时间虽然不算长,但他至少有了真正接触残障朋友的机会,或多或少都在逐渐加强他对他们的认识,也让他重新看待生命中的大小挫折。




************* ************* *************

谈到自己目前的上班情形,伟文坦言这已是第三份工作,之前同样也是从事平面设计工作,但并非在残障朋友的公司服务。

伟文在之前的普通公司上班,遭遇了再普通不过、人人都面对的办公室政治,再加上工作的压力,他离开了之前的公司,并上网寻觅适合自己生存的工作环境。

他是在应征当天,才知道自己即将在残障朋友较多的设计公司服务。

虽然如此,他相信无论任何人,既然能够成立设计公司,内部的员工肯定都有一定的水准。

对他来说,残障同事也好,四肢健全的工作伙伴也好,大家都以相同的心情去实现自己的理想。

伟文的家人起初不知情,知道他的工作情况之后深表支持,并不顾虑工作是否有保障。

他们同样深信,公司内的员工皆具备了一定的水准,一群与工作斗争的人可以成就伟大的事业。

终身与轮椅为伍的残障朋友,虽然行动不便,却以本身的毅力寻求突破,通过集中的学习来改写自己的命运。

日复一日地看着他们所作的努力和奋斗,伟文除了心生钦佩之外,也以此激励自己决不轻易向任何困难与障碍妥协。

“我第一天来上班,就看到一位行动不便的同事,却没想到连抓滑鼠都很吃力的他,竟然负责程序编写,当时我心里很是佩服!与他们共事,对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都很有帮助。”




************* ************* *************

令我印象较为深刻的,就是伟文谈到自己从残障朋友身上学习到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这两种观念在今日以“利”字当头的社会中,似乎已逐渐被舍弃,少之又少的人会对其加以重视。

其实,生活在这个盛行“假面具”的时代,几乎每个人都选择了隐藏本性,在不同场合换上不同的面具,披上动物本能的保护色。

这些做法在今天的社会中,似乎也被广泛地诠释为不成文的生存之道。

“虚伪”、“虚情”和“假意”不只严重荼毒了为生活打拼的心灵,更在无声无息中透过原生家庭教育不断将领土扩展、渗透了不同年龄层。

说句现实的话,要当一个耿直又坚持保护自己赤子心的“家伙”,不但得做好“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的心理准备,还得有“随时在职场上被干掉”的觉悟。

在现实中,这两种情况的发生,比秋天红了枫叶还要理所当然。

我曾听过不少朋友大吐苦水,有些还声泪俱下地描述自己的不幸遭遇、怨恨自己的憨厚和爱人爱己的心,内容千奇百怪。

这些朋友因为本身的遭遇而开始改变,开始放任自己加入一场又一场在职场上演的权威游戏。

浓厚的商业气息将社会渲染得无比现实,许多人也因此被紧紧束缚着,无论愿不愿意,一生中也得戴上几回面具。

在负面观念的恶性循环下,金枝欲孽、攻心计、珠光宝气,甚至连巾帼枭雄的情节都一再于现实中上演。

当然,戏里总是好人有好下场,但戏外的现实世界却鲜少来这一套,听了总是令人唏嘘不已。

戴上面具固然可以暂时将自己掩饰得好,让自己得到短暂的意气风发,可悲的是,回家卸下面具之後,仍旧只能看到一箩筐的面具零散摆着。

有时望着镜中的自己,不知何时竟变得那么陌生,犹如陌路人。




************* ************* *************

来到AT HOME CREATIVE上班,转眼已逾7个月,虽然伟文依旧以平面设计为主要工作内容,但偶尔也做些网页设计。

我刚抵达的时候,趁着在现场短暂逗留期间,尽量留意健全员工和残障员工之间的互动,发现工作较久的残障员工都会适时纠正和指导较缺乏经验的同事。

现场除了伟文,还有其他四肢健全的同事,这间公司所采用的“健残一家”体系看似已发挥了相当不错的效应,同事之间都有良好的配合。

他了解,职场上所谓的政治、抢锋头之类的情况,其实并非新鲜的话题,无论任何公司都避免不了这种权威和利益斗争,不同的只是严重到什么程度罢了。

话虽然这么说,但跟残障的同事们相处的数个月内,伟文坦言自己确实明显感受到,目前公司员工几乎没发现到耍心机的情况。

其实,我在不同残障人士中心采访过,也参观了内部职员工作的情形,确实感触良多,同事之间的和睦与和蔼,令工作氛围格外轻松,也构出了相亲相爱的特色。

他们曾因本身的缺陷挣扎过、痛苦过,也为了生命的尊严而奋斗,努力改变生活,没有勾心斗角,也不必整天盘算如何踏着别人的肩膀往上爬。

面具对他们来说,才是真正多余的奢侈品。




************* ************* *************

和伟文交谈期间,他显得有些生涩,但话题转到同事之间的共事和相处时,他的话渐渐多了,也较主动分享自己在公司内所体验的种种。

我曾经读过一段文字,只要设身处地为他人想,有爱心的奉献,就能得到内心的充实、人格的锤炼和思想境界的提升,更能因此体验到爱心的照耀和真情的温暖。

在AT HOME CREATIVE,伟文正经历着更欢乐的工作氛围,就算这里要求更高的服务效率,更多的工作量,他在精神和心灵上都是踏实的。

除了做好自己的工作,他还得尝试去了解别人的情感世界,同时品味自己的情感世界。

如此,他献出的越多,就越能自我评估与肯定,越能认识到自己的能力和内心的渴望。

与自己过去的工作体验相较之下,现在的他感到整个人轻松了不少,也更专心地完成工作。

也许,这就是他最终决定留下服务的原因。

(本文完)



“我第一天来上班,就看到一位行动不便的同事,
却没想到连抓滑鼠都很吃力的他,竟然负责程序
编写,当时我心里很是佩服!与他们共事,
对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都很有帮助。”
~余伟文~


伟文在目前的公司上班,经历着更欢乐的工作氛围,
与同事们相处也倍感轻松。


虽然与残障朋友共事需要更高的服务效率、
更多的工作量,伟文却过得非常踏实。

2010年7月13日星期二

“健残一家”奋斗系列(三)∶吴冠廷-患肌肉萎缩症,绝不随意放弃


剪报(联合日报副刊)



曾经采访过多名残障朋友的奋斗故事,从他们提供的照片中,我经常看到同一张笑脸,当时还纳闷,怎么这个人好像特别活跃,经常出席各种活动?!

就因为经常从照片中看到,所以对他有了一定的印象,却没想到会在AT HOME CREATIVE见到他本人,初次见到时还呆了一呆,第一个念头就是∶又见到了,而且还是本尊!!

为了不影响现场的工作气氛,就决定在一间小房内进行采访工作,当时就不断听到人喊道“冠廷、冠廷,借你地方一会儿”,听这名字被重复了好几回,我当时还喃喃自语∶名字挺好听的。

几个小时过去,终于只剩下最后一名受访者,直到那张熟悉的笑脸再次出现在眼前,才知道自己整大半天所使用的小房间,其实就是他-吴冠廷-的睡房。

或许是从照片中看惯了,对他并不感到陌生,双方一见面就很自然地开始交谈。

现年23岁的冠廷不仅顺利地完成中学生涯,一起长大的朋友至今也还保持着联系,加上自己已有个交往2、3年的女朋友,更见过双方家长并确认彼此的爱意,所以他对目前的生活充满了感恩。

将本身的遭遇与其他人,包括健全和残障朋友比较,他别无所求,只希望有朝一日能够以教学为自己的真正职业。




************* ************* *************

从小,冠廷就被证实患上了肌肉萎缩症,原本在小时候还能勉强一拐一拐地行走,无奈病情随着年龄增长而持续恶化。

一天一天长大,他的四肢越来越无力,由最初学走路时一拐一拐地情况,逐渐恶化到靠着墙壁行动,最后演变成在地上“爬”,终究还是逃不过坐轮椅的命运。

“双手的活动本来还很好,但现在越来越糟糕,连洗头都很辛苦。小罐的饮料还拿得动,但若是1.5公升的水瓶,我已经没力去拿。”

看着眼前的他,神态自若地坐在轮椅上谈着自己病情的演变,如此淡定的神情还真是出乎意料之外,或许这与他本身对生活中的点滴怀有“感恩”心态的缘故有关。

本身是基督徒的他,一直以来坚持相信“有失必有得”是生命常规,而他很明确地表示,自己有个可以依靠的主,主让他了解到对生命感恩是何等重要。

“一个人最重要的就是别整天埋怨,我们要感恩自己得到的东西。或许我们在生命中失去了很多,但我们同样可以得到一些东西,绝对不要随便放弃。”




************* ************* *************

在母亲每天不辞辛劳地载送下,冠廷从小开始就坐着轮椅去上课,庆幸的是他在学校有一群热心的朋友,令他的求生生涯顺利了不少。

谈到求学期间的朋友,他笑称当时还有一些友族的学生喜欢恶作剧,总是在他轮椅的胎上涂鸦,不过这些都是孩童淘气的杰作,今天回想起来还真是回味无穷。

与现场另外一名同事(郑宇函)比较,冠廷的求学路并不坎坷,他不止被学校接受,而且教师们也都给予相当的照顾,他良好的师生缘就此延续到中学,直到顺利完成学业。

“上中学之后,校长不但准许我使用教职员的洗手间,还特地在有阶梯的地方做斜坡,连前往礼堂时需要经过的小水沟也铺平,就是为了制造一个无障碍的学习环境,方便我求学期间能在校园内自由行动。”

可惜的是,他虽然有幸完成中学课程,却因为大学校园并非无障碍环境,因此无缘继续深造,与考取大学文凭的梦想擦肩而过,这也成为他毕生的遗憾。

一直以来,他视大学为目标,也不断为梦想而努力不懈。

但是,诚如他所坚信的“有失必有得”,尽管无法圆大学梦,他却有另一番机遇,得到免费攻读电脑课程的机会,也因此实现自己到吉隆坡发展的心愿。




************* ************* *************

曾有段时期,冠廷误以为自己是个怪胎,不知外边的世界还有许多残障朋友,因此一直呆在家。

尽管如此,他在当时的内心也从未对自己的情况感到恐惧和怨恨。

“其实,这里的父母都比较鼓励残障子女走入社会,我本身也是因为参加教会活动,才发现原来还有其他残障朋友存在。”

虽然患有肌肉萎缩症,但冠廷的双亲却对他疼爱有加,几乎把最好的都留给他。

作为家中的长子,他与弟妹们之间也是吵吵闹闹、嘻嘻哈哈的过日子,弟妹们都对他这个哥哥不错,尤其是当他越来越虚弱时,他们都自动自发地从旁协助。

在这种充满双亲的爱,还有和弟妹们闹哄哄的环境下成长,加上在同学、师长们鼓励下奋斗的求学岁月,这一切平凡的经历却让他在不知不觉间,慢慢培养出乐观和感恩的性格。

因此,他不曾封闭自己。

回忆在家乡的趣事,他曾经在前往寺庙时被智障孩童追着抓来玩,因此对这些孩童产生些许的恐惧感,随着接触的次数不断增加,才慢慢摆脱那种感觉。




************* ************* *************

求学期间,校长发现冠廷在其他方面领域显得较为力不从心,就鼓励他朝电脑科技的领域发展,因此他从中学开始就掌了基本的电脑知识。

中学毕业后,他原本以为自己没希望继续深造,平时就待在家,也出席教会的各类活动,充实自己的生活。

接触的人多了,他的生活也跟着出现更多机会,就这样在一次教会活动中认识了双福残障自强发展协会总干事,才有了往后的发展。

这一切看起来是那么地顺利,一次的邂逅,冠廷得到了继续深造的机会,中学毕业后只在家待了数个月,就到吉隆坡开始了电脑课程的学习。

“我真的觉得自己的生活就像普通学生,毕业几个月之后又开始上课,当时刚好双福残障自强发展协会有这样的课程,所以就过来了。”

谈到自己的经历,他笑称,这或许就是发生在他身上的奇迹,还分享了所谓奇迹的一段故事。

中四那年,冠廷的父亲信了基督教,满怀希望地等待奇迹出现在孩子身上。

当时,整家人也跟着信教,但一直等待却不见任何所谓的奇迹或神迹,冠廷仍然坐在轮椅上,这个念头也不了了之。

他对前往吉隆坡生活一事非常执著,为的就是让父母看到他自立,不必成天为他的未来操心。

因此,能在中学毕业数月后就有机会到吉隆坡深造,对冠廷而言就是个奇迹,他相信自己能有实现梦想的机会,是主为他安排了一切。




************* ************* *************

冠廷与AT HOME CREATIVE创办人之一的志伟原本就是旧识,后者是他第一份工作时的上司,如今却成了他的老板。

当时,他负责教导残障朋友关于电脑的基本知识,之后就兼职网页制作,并找了一份全职网页制作的工作,一直延续到现在。

知道自己昔日的上司与人联合创办了设计公司,他也感到喜悦,因此在了解缺乏人手而工作量却越来越多之后,他就决定协助志伟。

起初,公司只有冠廷一名员工,其他员工则在后来陆续加入阵容,看来他似乎在无意间成了公司的元老级人物。

在公司负责网页制作的他,真正的意愿却是成为老师,将自己的电脑知识与其他人分享。

有了第一份工作的经验,再加上所教出来的学生们都表现得不错,他对自己的教学更有信心,也更希望能够朝这方面努力。




************* ************* *************

一心希望以自己所学的知识去教导别人,他对学生从不吝于分享,也因此令一位女孩对他动情,双方已交往2、3 年,彼此也见过家长。

谈到二人相识的过程,才知道他的女友是聋哑人士,目前在酒店上班,当初是他负责教电脑的对象之一。

双方刚开始是使用电脑沟通,后来他干脆学了手语,还得意洋洋地直呼这是爱情的力量。

虽是聋哑人士,冠廷的女友却考到了驾驶执照,他就买了一辆车(即将供完贷款),目前正计划着买房子,同时确保自己有稳定的工作和收入。

只要达到有车、有房子、有稳定工作和收入,一对相爱的人就可迈入人生崭新的一页,在声声祝福下组织一个家庭。

“毕竟我得到了这么多,比起其他人,我算幸运的一个,可以念完中学而后继续念完电脑课程,又在毕业之后的短期内找到工作。”

采访接近尾声,我最后一次问他,所谓“希望可以成为老师,与人分享知识”到底是以什么类型的阶层或群体为对象。

边摇头边甩手,冠廷以坚决的语气解释,无论对象是健全或残障朋友都无所谓,他只求能够贯彻与人分享自己所知的信念。




************* ************* *************

原本随着采访的进度,我感到有些懊恼,听冠廷分享自己的经历,似乎比较平静,也比较平凡,没有所谓刻骨铭心的回忆。

也许是话题几乎都在原地打转,记得他曾面露难色地透露,自己不曾面对和经历过大障碍,仿佛自己一段段平凡的小经历并没什么重点。

对于他善意的暗示,我有点惊慌,想到自己可能在不知不觉间已失态,内心开始感到不安。

无疑地,与冠廷之间的平凡对话,曾一度令我手足无措,担心自己不但浪费了对方的时间,甚至可能在肢体语言方面已伤害到对方。

然而,随着话题逐渐聊开,我开始觉得,其实他在不觉间已学会将一段段小经历浓缩成生命的真谛,因此才会从平凡的对话和生活中,萌生“我一定要将自己所学、所懂、所体验的都教给别人”这种伟大的抱负。

双方交谈期间,可以感受到他无论是对自己的过去、现在,抑或是未来,都充满了感恩,不断重复要将“教导与分享”作为自己真正追求的事业。

祝冠廷成功达成自己的理想,活得更精彩!

(本文完)



身为基督徒,冠廷有个可以依靠的主,
了解对生命感恩的重要。


冠廷(前、中)与友人一起出席中秋园游会。

交往中的恋人,连笑容都像极了对方。

活泼的冠廷,对户外活动也非常积极响应。

“一个人最重要的就是别整天埋怨,
我们要感恩自己得到的东西。
或许我们在生命中失去了很多,
但我们同样可以得到一些东西,
绝对不要随便放弃。”
~吴冠廷~

2010年7月12日星期一

“健残一家”奋斗系列(二)∶残障朋友同样可以做得很出色-李美君“作品更精彩”


剪报(联合日报副刊)



攻读多媒体大学广告设计科系的学生,在进入最后第个三学期时,需要自己在外寻找适合的实习公司以吸取实际的工作经验。

基于这个理由,广告设计科系众多已进入这个阶段的学生,纷纷外出寻找能够锻炼技术的公司。

一如其他学生般,李美君也努力通过网络搜寻适合的设计公司。


为了确保自己能实实在在地进行为期14个星期的实习,她迟迟不愿在仓促下作出草率决定,直到在论坛发现到以“健残一家”概念开创的设计公司。

当她发现AT HOME CREATIVE这间创办将近3年的设计公司,一个念头在脑海一闪而过∶残障朋友不自私、愿意教人!

有了这种想法,她就联络了公司负责人,在面试之后被公司录用,负责平面设计的工作。

至今工作逾一个月,她庆幸自己当初的决定,因为一切就如自己所想的,公司的残障同事们不止在工作上的表现令她钦佩,还让她体会到许多无法从普通公司获得的心灵智慧。

她在公司实习的时间还剩2个月,之后就会回到大学,继续完成最后两个学期的大学生涯。




************* ************* *************

在成长的岁月里,美君从未曾接触过残障人士,身边也没任何残障朋友,直到她在多媒体大学深造期间,才认识到不同科系的一名残障同学,让她感受到残障朋友的毅力和奋斗精神。

经过相处,同时观察那位同学面对日常生活的态度,她打从心底对这缺了一只手的同学感到钦佩不已。

“他是界面设计系的同学,我看着他平常处理生活上的大小事物,加上一群同学相处下来,真的觉得他很棒。就算少了一只手,但他的作品却比其他人更精彩,单手绘画也比其他人更出色!”

如今,美君正式和残障朋友当同事,就有了更多机会去接触和了解他们对生命的态度。

另一方面,由于残障人士难得就业,因此格外珍惜得来不易的机会,她也希望自己能在耳濡目染下,学习他们为工作奋斗的精神。

提供就业机会予残障朋友并让他们免费住宿,以这些理想为前提而成立公司,对美君来说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她为创办人的精神深深感动。




************* ************* *************

许多人都懂得说,上天若关闭某人的一扇门,就肯定会为他打开另一扇又宽又大的门,这种观念对处于逆境或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人非常重要,不只可以抚慰个人的精神,也让人在极度的失望中重见一道曙光。

这种说法在目前的社会,也经常被运用在智障朋友和残障朋友身上,他们被认同在某领域具有特别的天赋。

这种现象尤其是在幼年时期,若大人有多加留意和关注,往往很容易就会发现。

对于这种观念,美君十分赞同,而她的家人一直以来也存在着类似的想法,认为残障人士在某个方面或领域会有与众不同的天赋。

在家庭观念的洗礼下,她自小就相信,健全或残障朋友都一样,命运也可以一样,只要肯努力,同样可以创造生命的奇迹。

这种道理其实不难理解,许多激励书籍也记载了有生理缺陷者的奋斗故事,这些人同样为了生活在阳光下而努力地生存着。

他们了解人生暗晦的一面,也了解阳光的开朗和温暖,对许多生活在失望和人生低潮期的人而言,这些与命运奋斗的事迹让他们感受到了生命的曙光。

诚如美君所言,他们对生命的执著和积极,对周围的人,包括她在内,都产生了极正面的影响。




************* ************* *************

与早期相比,目前社会对残障朋友的接纳和认同绝对不能同日而言,在提倡无障碍环境方面的事业也越做越好,在大型商业中心中已不难见到残障朋友的踪迹。

美君本身也同意社会对残障朋友的醒觉不断提高,然而这基本上仅仅是在价值观方面的改变,若谈及就业和能力的话,她本身认为“鄙视”始终占了较大的比例。

“确实,大家很可能会同情残障人士,但是谈到给于他们实际工作机会的话,我觉得比较少人可以做到这一点。所以,当我看到在这里就业的残障朋友们,我就觉得这个场所真的很棒!”

在AT HOME CREATIVE,美君从残障同事们身上看到的,并不只是积极和开朗,最牵引她情绪的始终还是这些同事们对生命的热忱,不仅没因为自己需要终身以轮椅代步、手指欠缺灵活而自暴自弃,反而比普通人花更多时间在学习上。




************* ************* *************

公司创办人之一告诉我,美君在实习结束之后,就会回大学继续最后两个学期的广告设计课程,也透露她有意创办一间自己的设计公司。

或许她确实有这种念头,但经过了一个多月的相处,她不再只有自己创业的念头,而是考虑在毕业之后重新回到AT HOME CREATIVE上班。

问她毕业之后的计划,美君沉默了一阵之后,将这个想法告诉我。

“几个月的相处,不但与同事们培养了感情,这里的氛围正面又积极,在这里工作,不仅是设计技巧和能力更成熟,在思想、心灵方面也能继续成长。”

她的想法听起来也不错,其实创业并不急于一时。

既然本身有创业的宏大理想,在那之前还是先锻炼能力和身心,让自己达到更大的突破和成长,等自身条件充足才实行创业的计划。

在受访期间,美君虽没有滔滔不绝地说个不停,却也相当主动地分享着自己的经验,包括对同事们的看法,似乎在这里上班令她更佩服残障朋友面对生活时的心态。

谈到残障同事们的成就时,言谈间不难察觉她的神色也跟着飞扬起来,似乎能够与这些不对命运低头的同事们一起努力,令她引以为豪。

采访她当天,公司正好为她和另一位同事庆生,还特地买了蛋糕共庆,尽管只是吹蜡烛、切蛋糕的仪式,但我望着当时笑意满满的她,相信这将是个令她难忘的生日会。




************* ************* *************

我曾经从他人口中听过一句话∶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轮椅上的残障人士背后永远都有个人在支撑他、推着他的轮椅,而他永远在前头。

当时,我还将这句话告诉了一位交情较久的残障朋友,满心欢喜地认为这种说法可以激励他一番,让他对自己更有自信。

谁知,他听后并没有任何明显的激昂情绪,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我不想永远在他们前头,若真是这样,轮椅在移动的时候也意味着我永远看不到彼此交谈时的神情;可能的话,我希望跟朋友和亲人并肩地走,享受与家人、友人之间风雨同路、互相扶持的那份真情。

这句话当下令我哑口无言,为自己没有深思熟虑的做法感到羞愧,平时和亲朋好友外出时,嘻哈喧闹、眼神之间的交流和肢体上的互动,根本不是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事。

对普通人来说只是过程中一段段的小插曲,对残障朋友来说却是一种奢求、一个奢侈的愿望。

想深一层,若不是因为这种生理上的缺陷,谁希望朋友和亲人永远走在自己后头,他们不稀罕以这种方式“在人前头”,因为根本不具任何意义。

希望美君能够继续以本身对残障朋友所持的正面观念,感染身边的其他朋友,从小群体开始传递“残障朋友同样可以做得很出色”的观念,为他们摘除“可怜人”的标签。

因为,他们需要的是能与他人并肩奋斗、互相扶持的“机会”,并非他人因“怜悯”自己而在背后推动轮椅、永远保持一前一后的姿态。

(本文完)



残障同事们对生命的热忱,对美君产生了极正面的影响,
在工作上也更积极了。


公司为美君和另一位同事庆祝生日,
想必会是一个难忘的生日会。


有意在未来创业的美君,
可从志伟身上学习到不少经验呢!


美君在工作上遇到困难时,同事们都会协助她,
偶尔就由志伟亲自说明并给予指导。


“家人一直以来都认为残障朋友
在某个领域会有与众不同的天赋,
我自己也相信,残障朋友只要肯努力,
同样可以非常出色,甚至创造生命的奇迹。”
~李美君~

2010年7月11日星期日

“健残一家”奋斗系列(一)∶AT HOME CREATIVE

2007年11月,一间住家式的设计公司-AT HOME CREATIVE-在2名残障人士携手努力下正式运作,让更多学有所成却苦无发挥机会的残障朋友们,多了一个大展拳脚的平台。

张志伟和欧旭光这对拍档不仅共商设立和经营公司的大计,还一起坐着轮椅前往银行排队开户口,又到电讯局申请电话线及宽频等。

他们在整个过程中不假手于人,凡事亲历亲为,为的就是向社会证明残障朋友同样有理想、同样不屈服于本身有限的条件与能力,一心追求并实现抱负的决心。

为了证明残障人士在受训后同样能有出色的工作表现,志伟有了新的想法,就是尽量以作品的素质来取得社会各阶层的认证,而非以残障朋友的名义被可怜。

他们在2009年参加了在吉隆坡举行的首届吉隆坡设计周,在那里设摊位并售卖公司员工设计的T衫,同时也参加一个全球性的环保袋设计比赛,更名列10强之内。

种种的努力旨在让社会明瞭,决定离开温室并融入社会的残障同胞,绝对不会一直悲天悯人。

他们只期盼能获得社会的平等对待,盼望着一个让他们能证明自己存在价值的平等机会。




************* ************* *************

AT HOME CREATIVE除了为已完成训练,但碍于交通因素而无法就业的残障朋友们提供多一个机会,还为他们提供免费住宿,使他们不至于因交通等环境障碍的限制而放弃理想。

志伟曾经在较远的残障自强职训学院上班,当时他仍住在目前创业地点的附近,每日往返两地之间不仅麻烦,每月还得因德士费而多出数百令吉的开销。

尽管对本身的能力非常有自信,但他在奋斗的岁月中看到自己作为残障人士的不足之处,也了解生活中有些需要特定条件来完成的任务,无论残障者如何努力,都无论独自完成。

志伟在职场中发现一些有能力的残障人士,惟他们同样面对交通障碍和住宿问题,就开始思考如何创造一个让残障朋友免于这些烦恼、全心全意发挥自己能力的空间。

终于,他逐渐萌生了创业的念头,并将一些具备创意力和不同能力的残障朋友聚集在一块,如此不但协助他们省下一笔交通费,他们也不必再为了每日往返偏远工作地点而绞尽脑汁。

另外,本身是残障人士的志伟,深知残障朋友在普通公司上班的心情,其中最难挨的就是碍于本身条件而无法完成老板赋予的任务,却又不敢向老板坦白直说的那股压力。

对他来说,长期在如此的环境下工作,随时都有可能造成精神上的打击,甚至造成难以愈合的心灵创伤。

但,AT HOME CREATIVE却不会存在这种压力,因位是由同样行动不便且需靠轮椅代步的人所创办,因此格外能体会残障朋友的心情。




************* ************* *************

不管是任何残障组织,都有一个共同的概念,就是不完全只收残障朋友,而是以健残一家,即健全朋友与残障朋友成为一个体系的形式操作。

成立公司并非难事,只要循着步骤进行即可,但一间公司的兴衰和竞争能力,则完全仰赖其自身的本质。

对志伟来说,公司本质是继残障朋友之后,所存在的另一区块,强调的是公司是否够专业并具备足够的竞争能力,甚至从一个层面进阶到更高层次的潜能。

在公司正式成立之前,他和旭光就已事先拟订,作为多媒体及广告设计公司,AT HOME CREATIVE的方向是成为即专业又有竞争力的公司。

针对这个区块,志伟明白指出,其公司将经历2个阶段,首先就是目前的本地小型公司阶段,之后就是让公司进阶国际层次,亦即在世界每个主要城市设立分行。

虽然有明确的方向,但要成功做到这一环,除了需要考虑自己的公司到底有多大能耐跟普通广告公司竞争之外,还得面对另一项问题,就是公司到底是否真的有能力去达到层次进阶的梦想。

深明健残一家的重要性,志伟为了让公司在未来能走上国际平台,不仅提供机会给残障朋友,也吸纳非残障员工,唯一的条件的就是他或她(健全员工)需具备一般或更好的工作效率。

经过逾2年的努力,他们的公司终于达到“本质”这个区块,目前主要是提升工作及服务效率,以此获得顾客的肯定,继而提高顾客群对服务的满意度。




************* ************* *************

先后拼出了组成公司的第一区块(残障朋友)和第二区块(公司本质),志伟和旭光希望能够在3年到5年时间内实现第三区块,就是将同样的机会带到槟城或柔佛,甚至到新加坡和曼谷。

这种决定的背后理由,其实不难了解。

打从一开始,他们成立公司的宗旨,就是在于协助残障朋友免于交通障碍而放弃理想,因此所谓将机会带到槟城等地,就是为了方便当地的残障朋友就业,不需要千里迢迢前来吉隆坡工作。

然而,这并非意味有关地区皆设立公司分行。

他们会先在当地设立办公室,聘请当地的残障朋友负责接洽工作,并将工作传回总公司处理。

尽管如此,志伟不排除在上述地区设立分公司,前提是能够在当地找到有才能且愿意服务的残障朋友。

当然,第三区块在目前来说只是一个梦想,也是他们渴望取得的突破。

因此,为了实现3年后的理想,他们在未来会尽量参与各方面的赛会,做出最完善的准备。




************* ************* *************

采访期间,我发现志伟的办公桌周围摆设了多种作品,大部分与环保和公益活动有关。

经过说明,才了解AT HOME CREATIVE将工作内容以公益性质和商业性质来区分为2大块。

他们希望,公司的工作内容也能涉及到公益和慈善活动,这一块服务区并非完全以盈利为目的。

比方说,他们参与提倡无障碍环境公益广告的制作,以此作为促销自己的方针。

志伟认为,残障朋友本身若能积极参与这类活动,在实行期间就更容易带出其讯息,算是一种促销自己的好方式。

另一块服务区的主要内容就是广告、包装、网页和多媒体设计,主要就是商业和盈利的部分。




************* ************* *************

在AT HOME CREATIVE待了一个下午,观察到一件事。

只要是处于无障碍环境中,残障人士不仅能展现出色的工作表现,还可以在无人协助的情况下自行打理日常生活,包括洗澡、如厕等。

许多残障朋友在学有所成之后,信心满满地在社会中求职,却往往因为环境和交通障碍的关系,不得不面对自己三番四次与大好机会擦身而过的残酷事实。

其实,无论是健全者或残障者,都同样对未来充满憧憬和希望,但是有几人会争取到自己的幸福,实在没法说得准。

想要在社会中生存,个人造化还算其次,主要还是视乎本身是否耐得住社会严峻的磨练和考验,这才是决定个人成败的关键。

因此,健全也好残障也罢,在面对磨练和考验期间所赋予的条件是平等的,靠的是顽强的斗志力和一心追求理想,将理想贯彻到底的那份毅力。




************* ************* *************

为了实现成立公司的理想,志伟和旭光在平时不可能去做的事,这会儿全都做了,AT HOME CREATIVE就是他们的坚持和毅力所产的结晶。

创业容易守业难,这句话自古以来不知在多少人身上应验,对创业至今将近3年的志伟和旭光来说,更是用来提醒自己不可自满、不可松懈的至理名言。

创业需要的不仅是勇气,还需要智慧来拟定周详的计划,更需要策略性的定下目标和展望,才能让公司平稳地逐年成长。

他们的公司创办至今,所需部门的设立已越见完善。

志伟与旭光成功创业,不仅步入人生的里程碑,也取得生命中的一大突破,更让许多人看清一个事实,只要心不残并努力耕耘, 总有一天可以凭自己的力量,亲手采摘到成功的果实。

(本文完)



盛大的“创行+善行”活动,志伟和旭光
当然也设了个摊位,积极响应。


公司让(左起)伟文、宇涵和冠廷(右)当代表,
为美君及另一位同事庆生。


创业至今将近3年,志伟(左)和旭光
分别掌管业务发展和公司行政,领导公司上轨道。


公司偶尔也会安排户外活动给全体员工,
也让员工家属参与,痛快地玩一玩。


公司推出的2010年可爱虎年红包封。

参加2009年首届吉隆坡设计周,左起为旭光、
销售人员Pooi Hang和志伟。


2008年底,第一次参与展览活动,
由美门残障中心主办的残障朋友创业展销会。
INSPIRATION 第一次与大众见面。


公司开发的创意产品品牌 INSPIRATION ,
目前有5款T衫,以环保为设计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