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20日星期日

留住春天的高原-金马伦高原3天2夜之游(完结篇)

穿梭于金马伦高原的小镇之间,时而吹起的习习凉风,整个人也感到精神格外清爽。

随处可见的花花草草特别喜欢在凉风吹起时,偷偷地将迷人的清香向四周人群散播,令人心花朵朵开。

清晨时分,静静地凝视着金马伦的高山,就会发现遥远的青山被烟雾所遮盖,只能隐隐约约见到轮廓。

这种情景在阳光照射下,恍如高山被施加了魔法,若隐若现地展现了独有的风情。

这种迷人的景色,在一场豪雨或细雨之后,也会随着雾的浓度而改变,甚至在夜幕降临时,都能察觉到周围景色的细微变化。

怪不得金马伦高原被形容为千变女郎的完整体,无论是风景或建筑物,都能够令一访再访的游客们感到无限惊喜。

在碧兰璋小镇(Brinchang)的第二天,就先后参观多处精彩绝伦的园区,当然包括小园区在内。

千万别认为小园区没有参观的价值,对来自市区的人而言,平时看惯了高楼大厦,因此就算在金马伦高原被带到面积偏小的园区,同样会为里边所展现的精彩内容激动不已。

在金马伦高原的最后一天,我并没有做些什么,只是起得特别早,在小镇上散心、四处多看几眼,原来自己连日来都忽略了镇上的旅行社。

稍微留意观看,旅行社的招牌设计得很有当地特色,可爱之余也能对地方上的特色一目了然。

或许下一次来,可以到旅行社订团,听说有很多团让游客选择,无论半天、1天或2天的团都有。

一切准备就绪之后,与友人就提早离开酒店,开始了返回吉隆坡的归程,顺便在经过位于冷力(Ringlet)和丹那拉达(Tanah Rata)之间的Cameron Bharat茶园时,在茶屋休息并喝杯奶茶。




************* ************* *************

使用旧路上下山,其实是危机四伏,山路弯曲自然不在话下,但外围也欠缺护栏,因此在转弯处需要尽量鸣车笛,通知另一头看不见的司机多加注意。

在弯曲的道路上行驶,最令人头疼的是遇到极度龟速行驶的车辆,但遇到浮躁又喜欢超车的司机也同样令人心惊胆战。

真希望司机们可以多多考虑他人的心情,不要在崎岖的山路上制造更多危机。

从碧兰璋(Brinchang)开始下山,经过了丹纳拉达(Tanah Rata)和冷力(Ringlet)后,就会在抵达山脚的打巴(Tapah)之前途经澎湃壮观的伊斯干达瀑布(Lata Iskandar),就顺道在那里歇息了一会儿,享受着难得一见的自然景观。

在瀑布附近有小吃店和手工艺品专卖店,原本怀着雀跃的心情逛专卖店,却没有看到特别吸引人的产品。

就算稍微比较有特色的产品,看起来也像是经过加工,并没有手制的感觉。

引起我兴趣的是在其中两、三间店的门口见到悬挂着的弓箭,弓的握柄中间被雕着人的脸像,而另外一种不知名的产品,同样雕着人的脸像。

这些特殊的记号与原住民文化之间的关系,令人感到神秘且有些不可思议呢!




************* ************* *************

几年前曾与一位专卖土著及少数民族手工艺品的商家交谈,了解社会目前所称“有民族色彩美感的手工艺品”,其实在早期都是唤作“土产货”,而且都是为了方便族群的日常生活而产生,就等于家庭用具。

然而,极具族群民俗文化的土产货对游客们来说是难得一见的艺术品,虽然说手工比较粗糙 ,却胜在有族群独一无二的文化特特征。

再说,手工粗糙一些反而更能散发原始味。

就如传统舞蹈一般,手工艺品也是扮演将族群早期逐渐失落的传统代代传承的角色,同样是非常有效的好媒介,因为手工艺品与传统文化既古老传说息息相关。

原住民同其他族群没有两样,都有属于自己的手工藝品,需要记得的重点是这些手工品或艺术品关乎着他们的生活。

不得不承认,形状多样化、与生活细细相关的民族传统手工艺品最容易吸引人的目光,具备促进经济成长的潜能。

手工艺品之所以受重视,主要原因不外是大量的民俗生活都反映在民间工艺品中,也是不同族群生活、文化,甚至娱乐融合在一起所组成的部分,因此深深打上了生活习俗的印记。

不同族群的生长与发展过程自然会产生民俗,而民间的手工艺品或俗称的土产货,也是因为民俗的存在而产生,更世代陪伴族群、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器材、见证族群经历不同阶段的蜕变。




************* ************* *************

听说在金马伦高原被发现之前,高原上的原住民一直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以一种类似马铃薯的植物为主食、住在使用木材建造的传统住屋,并以草药医治患病的族人。

这些原住民拥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包括婚丧嫁娶的习俗在内,至今不变。

即使被人发现之后,为了保持传统,他们也曾拒绝外人入内参观,直到今年才开放给游客参观。

尽管如此,似乎只限于远观,未经许可不能进入民房,也不能随意拍照。

如果说原住民是用木材建造传统住屋,那么我所见的到底是不是原住民?因为沿途所见摊子及店面几乎都是由竹竿搭建呢!

不过,人人确实都说守候在摊位的是原住民,这或许是他们已经将“经商”的摊位构造与生活的住屋分隔了吧!

想一想,无缘见到原住民村,真是感到深深的遗憾啊!希望日后再次前来金马伦高原时,可以通过旅行社带团前往原住民村,好好地见识一番。




************* ************* *************

从冷力(Ringlet)镇继续往下开,沿途可以看到许多衣衫陈旧的人在路边摆摊,自搭的简陋摊子上摆放了各种土产品,最常看到的就是蜂蜜及竹笋,此外还有一些不知怎么称呼的农产品。

难道这些就是所谓的原住民?

若是如此,那些唤不出名称的就是他们自供自给、赖以为生的作物了。

经过了几个摊位,我开始觉得迷惘,他们这种摆摊卖产品的方式,到底可以吸引多少顾客购买,仍旧是个未知数。

若卖的是食物,或许还有人买,当作沿途的零食,但看着一瓶瓶的蜂蜜、玉米及不知名的农作物,一般人兴致勃勃地上山当儿,根本无暇去注意这些沿途的摊子。

对上山的游客来说,这些摊子基本上只是一道道后退的景色罢了,也有可能成为教导随行子女的题材吧!或许,只有在归程途中的游客才会购买这些产品了。




************* ************* *************

这一趟的金马伦高原之游,整体来说相当难忘,然而我印象最深刻、最在意的是躺在上下山期间,沿途所见形形色色的摊子。

这些摊子,超过半数都有孩童在内睡觉,所以印象特别深刻。

与客人买卖的成人之中,有些因为语言不通而只能指手画脚的沟通,那么跟随在旁的小童们是否掌握了与外界的沟通能力?

友人感慨万千,提出了疑问:“这些孩童将来是否将延续着成人们的生活习性,代代如此传承下去?听说原住民为了保持原有的传统,也有执著与固执的一面。”

看着他们稚气未脱及天真无邪的脸庞,却惊觉有者脸上浮现着原本不属于孩童的复杂表情。

是单纯玩累了才有的表情?还是来来往往的车辆和衣着鲜艳的都市人令这些孩童开始对自己的未来感到疑惑、迷茫?

友人的问题,我无法回答,只能在心里搁着。

真心期待原住民可以慢慢走出森林,在维持着与大自然美妙关系的同时,可以真正的与森林以外的世界建立起良好的沟通。

(完)



这只木鸟的设计令其在风起时分格外活泼,
相当特别。


门窗悬挂这种饰物,就可以时不时地
听到自然的木击声。


为了吸引更多游客,许多产品都经过加工,
加强纪念用途。





这就是我所提到的弓,上边刻着的头像
与印第安人的造型非常相思。





藤编器材,好久没有看到了,
现在市面上卖的几乎都是塑料性质。





实在是看不出这种乐器所奏的音乐能
带出什么效果,不过买下当作有特色的摆设品,
倒是不错的主意。





这款玩具相信可以勾起许多人的回忆。

这些都是以真材实料完成的贴图,并非画出来的哦!




这些看起来像毛笔的工具,同样刻着人头像,
散发无尽的部落色彩。





旧路沿途可看到许多简陋的摊子。




这个应该是原住民的村庄了。

既然会住在大路附近,
或许有部分原住民已走出森林了。


这些孩童的未来,只有靠教育来改变了。




各式各样的摊子,有些尚过得去,
但有些构造惨不忍睹,卖的都是平时
赖以为生的作物,有兴趣的话可以多多光顾。




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