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28日星期一

辉-菜园(暂定)

每日清晨6点半,辉就起床准备,7点半就能在菜园内看到他充满活力的身影,一直忙碌到傍晚6点。

首次见面,我就对这个廿多岁的年青人有着一股好奇,从他的胆识和谈吐方式来看,就算学问不高,要在社会立足根本不成问题。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他愿意留下,连同另外2名兄长一起打理菜园的工作?

看他驾驶电单车在6英亩的菜园内四处监督工人们的工作进度,还不时停下交谈、了解菜园的状况,令我回忆起儿时在菜园的情景。当时,家里的大人也就是这样在菜园里忙进忙出,虽然整天的劳作令人感到疲惫,感觉却非常充实。

跟随辉来到菜园,看着各式各样的蔬菜,许多种类在日常生活中都见过,偏偏看着熟悉却怎么也想不起名字,还得他一一介绍。

终于等到他的工作告一段落,俩人在菜园内四处活动,但我走了几步斜坡之后就犹如离开水的鱼,只恨一张口不够大,喘得无法说话。然而,他却连大气都不喘一下,相较之下,实在汗颜。




************* ************* *************

陪着我在菜园内步行了一段路之后,辉的话也开始多起来了。一番交谈,才知道他在念完中五之后,原本打算出外找工作,而他本身并不是真正想留下打理菜园。

“我从小开始在菜园帮忙,虽然很不喜欢,但父母的命令不可违抗,就这样做到了今天。中五成绩不理想,原本打算到外面找份工作,但父亲的健康不太好,我就决定留下来了,反正也已经做了这么久。”

虽然从小就开始在菜园帮忙,但辉的父母对孩子们的学习也颇为重视。

尽管如此,他本身即不愿意到菜园帮忙,也不注重学业,满脑子都想着到外边当一匹自由自在的脱缰野马,只需享乐而不必理会菜园和学校的功课。

辉一直都不喜欢菜园里的工作,念书期间也在外兼职,一心一意出外闯,却偏偏在毕业后选择留下。听起来有些不可思议,但他笑言其实家里也问过自己未来的计划,并没有强迫自己打理菜园,一切都是自己再三考虑之后所作的决定。




************* ************* *************

菜园旁边有间木屋,应该是让工人们休息的地方。笔者抵达时,辉的哥哥正坐在屋前纳凉,看起来挺写意。

一座大菜园,辉本身就负责6英亩,剩余的范围就由2位哥哥打理,面积也不小。

“父亲大概3年没下田工作了,就是分给我们3兄弟打理。开始时,我做得比较多,虽然说不上喜欢,却也没排斥的感觉。可以这么说,我当时只有一种想法:有得做就做。”

菜农的收入视天气而定,雨季时因为蔬菜产量少,价格比较好。如此说来,为何不将蔬菜批到新加坡?怎么说都好,从柔佛前往新加坡的路途并不远,这办法应该行得通。

辉淡淡地回答,较早前确实如此做过,后来因为行情越来越糟、蔬菜越来越贱价,无奈之下才毅然停止批发到新加坡。

“许多菜农都批到新加坡,价格很贱了,每公斤只能获得新币2角,而且对方选菜又特别挑剔,所以干脆不要了。”




************* ************* *************

参观辉的菜园时,刚好看到他管理下的工人在喷农药,看到这种久违的情景,我不禁看得入神。

“最近一直下雨,喷农药其实也没什么效果,也没其他办法了。不远处的泥土上都是一棵棵菜,那些菜用不着了,就重新铺在泥土上,可以当作天然肥料。”

访谈接近尾声,忍不住问他,既然收入还算可观,未来是否会引进较为先进的农耕技术,继续提高打理菜园的效率,或者打算在时机成熟时在外找一份工作,选择放弃菜农的生活。

看他低着头思考了一会,似乎目前并没有其他计划。

也难怪辉,以他的年龄来说,能够做的就是暂时顺着眼前的情况继续发展,因为要引进农耕技术需要庞大资金,就算是经营有机菜园,对他来说也是成本太高。

“嗯,成本和资金的关系,目前我没其他打算,就这样继续打理菜园。我本身是吃长斋的,所以打理菜园,也就不愁没菜吃,呵呵!”




************* ************* *************

离开辉的菜园,一路上交谈甚欢。

回程时经过了菜园,偶然不经意的看了一眼,在繁忙的公路旁有如此大的一块地,从菜园往外看,又可看见公路上车辆来来往往的情景,那种情景,真是别有一番滋味。

在交通灯前等待绿灯时,看到旁边的车辆内坐着打扮帅气、发型新潮的年轻上班族,再看看身边这位年轻的菜农,不禁为他对父亲所表现的孝心而动容。

(完)



辉和工人有说有笑,每位工人至少都会为他工作1年,
有者甚至超过了3年。


虽然工作不轻松,只要雇主善解人意,
自然能愉快地献力。


这位大姐将收好的菜放进篮子内。

和工人交谈、了解菜园的情况,
这些对辉来说都是份内事。


这些菜长得多好,
工人们开始忙着收成了。


这位仁兄在处理马尼菜,真想抱几把回家。

看,这就是小辣椒!

据辉所言,这种来自“马来菜”的种子,
经常用来调味。


菜园附近的木屋,为人提供暂时的休息场地。

木屋旁的大树,若搭配整个菜园,
就呈现出完美的田野风光了。


这只是菜园的某个范围罢了,其真正的面积可想而知。

恍若乡间小径,老一代的人来到这里,
相信会勾起许多回忆。


菜心花。

马来菜。

小白菜。

薄荷叶。

九层塔。

松土。

2011年3月19日星期六

古早味咖啡 飘出恒心与自信香


剪报(联合日报)







Email: khozab_3coffee@hotmail.com
Facebook: Kwo Zha B Coffee



每天早上,林志强和谢清昱都习惯泡一壶咖啡慢慢享受。对他们来说,咖啡未入口时所散发的香浓味道,还有入口后直到喉咙的甘味,是一种特别且完美的感觉。

不知是否受到家庭的影响,他们的孩子也爱喝咖啡。

在清昱的眼中,志强是个百分百的好丈夫,不仅在事业上尽责,在家庭方面也是个好好先生。

“记得每次有顾客批品咖啡时,他总是为了想把咖啡炒好而失眠。我不只从他身上学到炒咖啡的技巧和经营之道,还体会到恒心、自信心的重要,只有如此才能将事业坚持到底。志强非常顾家,一有空就带着我们一家人到处游玩,是个贴心的丈夫和爸爸。”

对志强来说,清昱是个不折不扣的好太太,无论在事业上或家庭方面,都和他共同进退。

“由于我本身的学历不高,处理任何事情都很麻烦。每当我遇到任何困难,她总是在身旁鼓励和支持我,协助我解决了许多事情,无论事业或家庭都处理得井井有条,让我心无旁骛地将咖啡炒好。她是在我背后付出的那个女人,没有她就没有今天的我。”




************* ************* *************

人与人之间的缘分确实很奥妙,若非因为对咖啡情有独钟,若非当初出门前忘了喝咖啡而不得不在异地四处找咖啡店,我就不会认识志强和清昱,也将因此错过了古早味咖啡的香浓味道。

志强来自经营咖啡生意的家族,自小就看着爷爷和父亲每日辛勤地工作。

看着他们收购咖啡果实、夹裂咖啡果实、晒干咖啡,将咖啡壳和肉分开而后再取出咖啡豆,虽然步骤多且辛苦,但爷爷和父亲却愉快地为广大的咖啡发烧友炒出古早味的咖啡豆,成了他心目中的巨人。

爷爷和父亲炒咖啡的背影,在志强小时候就深深烙在脑海里。时至今日,他和清昱都了解,爷爷和父亲不仅让他继承家族生意,成了第三代的经营人,还连同刻苦耐劳的精神一起传给了他们。

清昱是在嫁给志强后才开始参与制作咖啡。每当志强在炒咖啡时,总会向清昱解释并教导她如何炒出一锅好的咖啡。当然,夫妻俩都是名符其实的咖啡发烧友。




************* ************* *************

志强坦言自己曾挣扎过是否该继承这事业,因为目前市场的咖啡品牌实在太多,而且价格也很廉宜。但,转念一想,他又不希望古早的口味被取代,再想,只要产品炒得好,一定会有人喜欢和认同,所以决定继承及守护这事业。

然而,要延续经营家族生意有一定难处,虽然说上一代已经铺好路,但随着时代进步,经营手法和宣传手法也得不断改善。

在刚起步时,他们的咖啡经常被批评,顾客们提出类似咖啡炒得不够香、浓缩度不够、咖啡的色泽不够黑等问题。

“只要是顾客们的批评,我们都会接受。只有坦然面对自己的错失,才能及时想办法做出最大的改进。我们也不断请教父亲,后来,终于可以炒出一锅锅又香又浓、色泽又好的咖啡粒。”

最令他们满意的是,顾客们喝了之后都会购买,而且还帮忙介绍给亲朋戚友,因此回头客相当多。然而,最令志强和清昱感动的是,顾客们在喝了咖啡后都竖起拇指说:“很久没喝到这种口味了,very good & nice!”




************* ************* *************

他们如此执著于古早味,主要是因为本身爱喝咖啡,然而现今的社会已很难找到很久以前的口味,亦即他们所说的古早味。因此,顾客们的赞许及认可,意味着夫妻俩的咖啡已成功延续了这种味道。

由于强调100%的咖啡,他们在炒咖啡时不添加玉蜀黍、小麦、咖啡壳等东西,以避免影响咖啡的质量,也只有如此才能确保咖啡入口后能让人感觉到口腔内全是香浓带甘的感觉。

“咖啡粉最主要的味道是香、浓、甘。在包装方面,我们没什么特别要求,只注重包装清晰、整齐、简单,最重要的是顾客们能一眼就明白其中的产品。”

夫妻俩经常一起商量经营之道,也经常从父母那里得到更多的意见。目前,虽然还未将咖啡粉批发到国外,却已提供了网上订购,通过快递将咖啡粉运给顾客们。

夫妻俩虽然在起步时经常受到顾客们的批评,却不断互相鼓励,以坚持的信念和及时地改进,将所有的挫折化解,终于得到顾客门的仍同。

“无论遇到任何困难或难题,我们都会一起面对,一起想办法解决!”

虽然孩子们也爱咖啡,但夫妻俩已达到共识,不会强迫下一代继承事业,一切都让孩子成人之后自行决定。倘若孩子们各自有其他志向,想往外地发展,他们无法强求,也不会强求。

(本文完)





摘采好的咖啡果实用机器将果皮压破,
过后放在地面上晒4-5天,直到咖啡果实晒干为止。


用机器分开咖啡果实的肉和壳,取出果实内的咖啡豆。

将咖啡豆放入锅内炒3小时,之后再加入白糖,
盐和菜油炒至咖啡熟透。


炒好后,将咖啡放在平面让它冷却。

由于冷却后的咖啡是整大片的,
所以用打粒的机器将咖啡打成粒状。


打粒后,再将咖啡倒入磨粉机将咖啡磨成粉状。

2011年3月12日星期六

张荣祥。。。梦想走远了。。。?


剪报(联合日报副刊)


透过一名交情较深的残障朋友,我得知当初接受采访的一群残障人士当中,有不少已经创业或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天地,目前的生活都很不错。

怀着兴奋的心情,打听张荣祥的近况时,得到的答案却是“荣祥的病情似乎不乐观,已经回家乡了”,就像一桶冷水浇下来。

说实话,在众多采访过的对象中,短短数小时的谈话让我对荣祥的印象十分深刻。事隔多年,重新遇到一群残障朋友时,自然忍不住想了解他是否已经实现自己的梦想,却没想到他竟然已回乡。

如今,他的情况究竟如何?在自己的家乡,是否仍然坚持着自己信念?

“有谁探讨过自己到底是什么?如果我是一只美丽的花蝴蝶,我愿在草丛中追逐又追逐,寻找一直都在迷失的自己,别再走向堕落之道。如果我是一只刺鸟,我不管自己的生命多短暂,都要勇敢往前飞,我不在乎前面的路有多困难,一定要有美丽的结局,留下灿烂的回忆。”

这是我当初从荣祥的文章中所阅到的其中一段,此时此刻想起,的确是最适合他的写照。




************* ************* *************

第一次见到荣祥,介绍人语重心长的要求就不断地在耳边回绕∶不要对他提出过于刺激性的问题。“脑部萎缩”四个字让我脑海中浮现许多采访时可能发生的突发情形画面,一连串的忧虑及顾忌都涌上心头。

出乎意料之外,他非常健谈,并不避忌任何话题,而且眼里见到的是自己的未来。当时,我就自嘲在还没了解事物之前就妄下定论,多愚蠢的行为。

荣祥在13岁那年经常刚到晕眩,情况日益加剧。当时的他并不晓得事情的严重性而一拖再拖,加上性格内向及先天性口吃,让他平时鲜少主动与人交谈,任何心事总是往心里搁,更别说向家人提起自己健康的异常现象。

由于自认是小毛病,他忽略了病情,最终导致走路不平衡且四处碰撞,更需要扶着周围的物件行走。

到了16、17岁,荣祥的母亲觉得他的情形越来越不乐观,甚至从学校回来时走路也东歪西倒,让他到专科医院进行健康检查,检验结果恍如晴天霹雳。

得知病情后,他感到自己就像在一片黑暗中摸索,走了好长时间也没有接触到任何实体,恍如置身一个大空间,是多么的无助?!

“我一直以来以为是小毛病,知道病情之后,人生无疑就像被宣判了死刑。那一瞬间,我好像什么也看不见、听不到了,那种感觉好像植物人一般。”




************* ************* *************

最初,他即伤心又自暴自弃,甚至将自己与外界环境隔离,拒绝与人接触。

就这样过了一段时日后,荣祥终于想通了,无论如何日子还是要过,一直萎靡不振也于事无补,既然上天如此安排,唯有接受事实。

庆幸的是,在一群好朋友的协助下,荣祥顺利的完成了中五课程。好学不倦的他在获悉自己的病情之后也跟同学说明,一群朋友也安排接他往返学校,可谓患难见真情。

完成中五课程之后的荣祥只能待在家看戏、听音乐,或者帮母亲做一些家务,总之,能做到的他就尽量做。后来,一位教会师母去探望他的朋友,碰巧那位朋友又知道他想学电脑的心愿,当然把握良机向师母提起,而荣祥口中的“沈秋香师母”就在2005年去探望他。

命运之神在这时稍微眷顾了他,给了他一个机会。经过那次拜访之后,师母就将荣祥的情形及心愿带到绿野残障自强职训学院,而荣祥也经常与教务主任保持联系,除了聊天之外也经常询问有关上课的问题。

或许是被他执著的上进心感动,教务主任寄了表格给他,对他来说,这简直是上天赐予的机会,一个可以让他重拾信心面对自己的机会。




************* ************* *************

“我很喜欢读书,虽然我的成绩不是很好,但是我真的很喜欢读书,学更多的新事物,虽然刚到这里,我很想妈妈,会流泪,但我要把握机会,不要再躲在家里当小花!”

看着他吃力地说出这句话,一字一句至今仍然言犹在耳,当时内心似乎被人揪着般,有点鼻酸的感觉。当时,一位同行的友人在旁听着荣祥吃力的叙述一切,直到说出这句话时,忍不住流泪离开现场,不忍继续往下听。

不想呆在家里一辈子当一个吃闲饭的人,他一直努力把握自己最有限的机会,拒绝做一个命运的受害者。然而,待在家里几年了,突然要离家到远地去读书,视子女为心头肉的母亲当然极力反对他的想法。

但是,荣祥在接到教务主任的电话后,感到自己的人生重新有了希望,就对母亲表明自己一定要走这条路。他向双亲分析,二老总有一天不得不离开他,也无法照顾他一辈子,届时他总得靠自己生活。若有了一技之长,日后就可以养活自己。

终于,母亲点头了,还亲自带着他来到实现梦想的绿野残障自强职训学院。荣祥也没令自己与母亲的心血白费,在学习方面有相当大的突破,甚得导师们器重,也敞开心房与同学们建立了友谊并正式开始了新生活。




************* ************* *************

还记得那次的采访,我在离开之前想和他道别,但在抵达教室后,发现他正在操作网页。不忍打扰他,在他身后待了大约15分钟,看他聚精会神地输入电脑程式制作属于自己的网页。

当时,脑里只有一个疑问:他是如何将那些令人头脑翻江倒海的复杂程式与指令牢牢记起的?

听闻他喜欢写诗词,我就蹲在一旁静静地看着。

荣祥吃力地注视着电脑屏幕,专心地一个字一个字地输进网页,全都是他自创的诗词。说是诗词,或者应该说是散文或一些自己对生活中领悟的种种及感想更为贴切。

尽管蹲在他身边,他仍然沉浸于自己的世界中,全然不觉有人在身边。当我轻拍他的肩膀,他腼腆的笑了,表示自己喜欢写作。




************* ************* *************

发生在张荣祥和其他残障朋友身上的一切,让我不断在想,是否因为他们必须比常人付出多倍的努力去争取,所以才会格外珍惜一切机会?

如今,我还在想办法通过其他的残障朋友,希望能获得荣祥的最近消息。虽然得到的答案不尽相同,只希望有朝一日能重新联络上他,更希望他在家乡能够继续拥抱自己的梦想。

朦胧间,耳边又响起了那句话:我很喜欢读书,虽然我的成绩不是很好,但是我真的很喜欢读书,学更多的新事物,虽然刚到这里,我很想妈妈,会流泪,但我要把握机会,不要再躲在家里当小花!

荣祥,希望你能继续努力,也希望有朝一日,还能听你亲口分享自己最新的情况。

(本文完)


2011年3月5日星期六

中国特艺团-拉近种族距离


剪报(联合日报副刊)



我不止一次听闻祖辈谈论年幼在中国的生活点滴,老人家在高谈阔论期间,脸上尽显激昂的神情。

故事听多了,在商场见到各类中国特艺光碟时,也会买来观赏,然而对着电视屏幕,总觉得欠缺了什么似的。

后来,有幸目睹了由中国特艺团带出的系列精彩演出,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如今,虽然时隔多年,当晚的演出仍然历历在目,怪不得人都说这一类的表演融合了温馨与特艺,当中令观众咋舌的表演,实际上只不过是中国文化宝库的冰山一角。




************* ************* *************

说起来,当晚的舞蹈排场实在够犀利!牡丹神韵、大地飞歌、苗族舞蹈之芒篙舞等等,支支舞蹈排场盛大,精湛的舞艺可说是成功呈现了各支舞蹈的意境。

由宋政呈献的二胡演奏,先后演绎了梁祝、赛马及茉莉花。赛马的演奏十分有气势,当演奏茉莉花的期间,数名身着茉莉花图案的女性也手持二胡在一旁舞蹈伴奏。

除了二胡演奏,引人哄堂大笑的木琴演奏、手风琴伴奏节目也十分有趣。

祖父级岁数的林先文演奏木琴,而他的最佳拍档侯耀祖就以手风琴伴奏。这一搭一合,就先后呈献了中国乐曲(小松树)、罗马尼亚乐曲(云雀)、马来西亚乐曲(拉沙沙让)和法国乐曲(两只老鼠跑得快)。

说到绝技表演,由李传勇表演的眼睛拉车,还特地安排五位现场来宾站上四轮车。这项节目最让人期待,可惜当晚天公不作美,在节目开始之前就下着倾盆大雨,直到绝技表演环节,会堂外仍下着豪雨。

结果,眼睛拉车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只好改成“手拉四轮车”。当然,许多观众趁机靠近舞台,看个究竟。




************* ************* *************

由史海珍献唱的“我爱你中国”,高亢的歌声展现其不凡的唱功,而手持锦绣小包的高豫川,在呈献“只有山歌敬亲人”之后,更连同英俊小生陈俊华携手歌颂亲情,呈献了“常回家看看”。

孝道一向是中国流传的美德,因此由男女对唱的“常回家看看”,道尽了父母对子女的付出,不求子女做出多大的贡献和回报,只盼望子女们能够多回家看看家中老人。

或许有人听不懂或听不惯这类歌谣,甚至认为对不上胃口。但是,若是留意听着歌词,其实非常感人肺腑。

演唱者的期望,就是通过歌声宣扬亲情,希望更多人被感动,也让社会中更多老人的孤苦心情,能获得年轻一代的重视。




************* ************* *************

舞蹈也好,歌唱也罢,让人掌声雷动的柔术、变脸杂技、眼睛拉车,系列节目让人看得意犹未尽。祖父级团员的温馨表演,活蹦跳跃得来又不失搞笑气氛,再加上模仿老鼠、云雀等,让乐透的观众笑得见牙不见眼。

另外,由刘三姐黄婉秋亲自培训多年的接班人“小刘三姐”,样子甜美着实讨人喜欢,同台演出的众姐妹也各个花样年华,扎着马尾辫子,连同阿牛哥与众弟兄们,将三名存心找茬的秀才气得跳脚呱呱叫,实在大快人心。

莫说是让观赏过刘三姐电影的观众重温经典桥段,就算是年轻一代或友族,同样从演员的肢体动作和面目表情解读剧情。台下众多的友族同胞看得如痴如醉,掌声此起彼伏,会堂显得格外热闹。

另外,由16岁的王灵凤所呈献的柔术(滚灯)和晃圈,还有15岁的谢丽丽为观众呈献的变脸,无不获得台下观众的热情掌声。




************* ************* *************

其实,当晚的演出项目皆令我心花怒放,很久没观赏过高水准的演出,自然雀跃万分。

在表演结束之后,我在现场和团长何有才闲话家常,才知道他的妻子就是当年演出刘三姐的黄婉秋,而他本身在当时也是刘三姐集团的总经理。

“我们整团有32人,曾经到新加坡、日本、荷兰、越南、非洲、美国、德国等演出。团员当中最小的只有15岁,就是表演变脸的谢丽丽,最年长的就是62岁的林先文。”

对他来说,整团的成员随时做好准备为中国和马来西亚的文化交流做出贡献,而且团员们来到马来西亚之后,也能趁机学习地方上的优秀文化,使两国的文化继续相融合,进而让两国人民能够世代友好往来。

“由于采用了综合性的演出,除了懂华语的观众之外,不懂华语的观众也能看到许多特艺表演。”

想起来,何有才形容得没错,观众们从台上演出者的肢体动作、笑容、表情等,同样可以获得视觉及听觉上的享受。

(本文完)



充满民族色彩的“大地飞歌”。

由王灵凤呈献的晃圈表演,非常精彩。

同样由王灵凤呈献的柔術,
以柔软的身躯承托着滚灯,令人惊叹。


气势非凡的牡丹神韵,令人看得目不转睛。

苗族舞蹈—芒篙舞,看起来极具备神秘感。

以二胡演奏茉莉花,
数名身着茉莉花图案的女性也手持二胡在一旁舞蹈伴奏。


二胡演奏期间,手风琴伴奏者也在一旁助阵。

由林先文演奏木琴﹑侯耀祖以手風琴伴奏的环节,
不但充满活力且十分有趣。


高豫川和陈俊华合唱的“常回家看看”,
宣扬父母的伟大。


刘三姐和阿牛哥胜了三名逗趣的秀才,合家欢喜。

台上的刘三姐杨子甜美,
是由当年饰演刘三姐的黄婉秋亲自培训的接班人。


刘三姐同台演出的三名秀才,
一出场就令人忍俊不住。


舞蹈员以轻盈和整齐的舞步,博得观众的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