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报(联合日报副刊)
“1986年10月22日早上,一名男婴在吉兰丹州的一家医院出世时,因脑部缺氧而导致全身发紫,差点丢了小命。经过多番抢救之后,幼小的生命从死神手中抢救回来了,可惜脑部受伤而影响他日后的行动,令他必须以轮椅代步。他的名字叫郑宇涵,也就是现在的我。”
初次见到宇涵,就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对他稍嫌不清的发声十分熟悉,却怎么也理不出头绪,最后也只是将这件事搁置一旁。
知道他曾经在绿野残障自强职训学院学习,才想起早期采访其他残障朋友时,就在那里见过他,听过他的声音,却没想到今次能采访他。
他的故事,基本上是从其母亲林秀珠那里听来的,母子俩原本被安排在同一时间受访,但秀珠在午间有其他活动,因此我才决定先采访母亲,后采访儿子。
这对母子非常有意思,母亲若在交谈期间提及儿子的一些趣事,一旁的儿子就会“喀。。。喀。。。”发出开心的笑声。
有时不经意地望着他,他就稍微止住笑声,但不消一会就把持不住,咧着嘴对我笑,他开心的笑容富有亲和力,令人心生好感。
知道他的发声较不自然,再看他整个过程都陪在一旁,原本只打算采访秀珠,后来听说他曾经有短日子处于低落的情绪中,故而决定多花些时间与他谈谈。
************* ************* *************
宇涵在6岁那年进了幼儿园,当时他还未有属于自己的轮椅,当其他小朋友逢休息时间在外头玩的时候,他只能默默坐在位子上等候上课时间。
小孩的天性就是玩,暂时不论他当时的心情,不过看着其他同学互相追逐嬉戏,自己只能听着他们欢乐的笑声,内心应该也是痕痒难耐吧!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了,虽不能与其他小朋友共同游戏,但仍有机会学习,直到他的特殊情况被视为其他小朋友学习的阻碍,才有了改变。
幼儿园的老师向他母亲建议,由于宇涵在班上会引起其他小同学的注意,影响到他们学习和听课,还是送往特殊学校比较妥当。
就这样,他在一位医生的介绍之下,于7岁那年到雪兰莪痉挛儿童中心上课,中心仍然安排他从幼儿班开始其学习生涯。
************* ************* *************
其实,宇涵的母亲知道孩子只是手脚不方便而需要坐轮椅,其他方面都没问题,既能说话又可以动,就为他报读了华小。
结果,校长以“如果我有这样的学生,那其他学生会受影响,不能专心读书”这种欠缺考虑的原因,将他拒绝在校门外。
当时的教育还未发展到今天的地步,学校也还未有准备特殊教育班,既然校长开口拒绝,其母亲就只好带着他前往痉挛儿童中心。
痉挛儿童中心是以国语为媒介语,而且学的也只是生活上的一些用语,这并没有让他气馁,能够继续求学,宇涵已经非常开心和满足。
曾读过一段文字∶每个人来到这世上,上天都一定会为他准备至少一份礼物,他一定会有自己的价值,只要付出努力,总有一天会发光发热,遇到懂得欣赏其价值的人。
听了宇涵的经历,我开始相信这句话自有其道理存在。
虽然只能在痉挛儿童中心上课,勤奋好学的他因为学习能力强,而被中心校长发现其潜质,特别作出让他自己看书,然后给他习作的安排,他也因此获得学习英文的机会。
在中心只能够学到英文和基本国文,宇涵的母亲开始担心孩子无法学到华文,就自己在家里当起了华文老师,由于在新加坡担任过临教和补习老师,这点小事难不倒她。
校长对宇涵学习能力的先知先觉、母亲的照顾和教导,加上宇涵本身的吸收力和努力,这些条件让今天的他掌握了中学的华文和英文水平。
************* ************* *************
就读5年级那年,他的年龄已经超过12岁,中心老师也从日常学习中,发现他的知识早已超越小学程度,就建议他升学。
宇涵在没有考UPSR的情况之下,直接升上了中1班,这对他来说无疑是一种鼓励。
满怀希望的他以为升学之后,只要努力学习就可以完成学业,但事情并没有想象中美好,当他勤奋学习并为中3 会考做足一切准备时,才发现自己竟然没有机会参加考试。
失落的宇涵并不因为崎岖的求学路而自暴自弃,反而想着尝试其他领域,就在不断接触与尝试期间,对电脑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朋友介绍下,他前往绿野残障自强职训学院,开始了电脑学习,并慢慢发展到今天,成为网页程序编写员。
宇涵一直视自己唯一的哥哥为学习对象,因此看到哥哥考上大学,他也希望自己能手握教育文凭,无奈在痉挛儿童中心学习并没有任何文凭。
他的母亲为了协助孩子完成梦想,就将他带到新加坡考取当地小学6年级的文凭,顺便在新加坡学英文。
那年,宇涵18岁。
************* ************* *************
听过了他的学习经历,也知道他目前有稳定的工作,我就开始问他之前陷入情绪低潮的事,他沉思了一会儿,才艰难地将心中的烦恼说出来。
“因为我有很多东西没办法做,但后来看到一个朋友在工作之后请人照顾自己,对我来说是一种鼓励。妈妈年纪大了,我很担心妈妈,现在我希望可以把工作做好,然后多存一点钱,也可以请人照顾自己,妈妈就比较轻松了。”
宇涵自认从母亲那里学到了许多人生智慧和生活方式,拿定主意要开心的生活,却担心年过半百的双亲为自己操劳太多而影响到健康。
如今,他已经有请人照顾自己的打算,希望自己不会再一直让双亲担心,也希望他们和哥哥能够像他一样开心地过日子。
谈到比自己年长2岁的哥哥,他笑得合不拢嘴,直说哥哥对自己疼爱有加,而且兄弟俩从来不曾吵架。
“有时候,哥哥会说我几句,但是我们真的不曾吵架,他对我很好,特别照顾我。我需要什么,他总是尽量帮我,我真的很感动。父母对我们的态度一样,但是哥哥是自己主动帮我,有这样的亲人,真好!”
************* ************* *************
首次与宇涵交谈,说真的并不容易了解他说些什么,就算全神贯注也只能听个大略,所以许多时候都需要重复他说的话,再让他核对一次,以确保自己没有听错。
为了这件事,他还特地开了个玩笑,说担心我不懂他想表达些什么呢!
宇涵之所以会有乐天派的性格,也许和他生长的环境有关。
生长在一个由双亲和哥哥组成的小康之家,家人除了对他不离不弃之外,最重要的还是从他小时候就开始协助他自立,让他找到了生存的价值。
记得他睁大双眼、口齿模糊又艰难地说着“有这个妈妈、爸爸和哥哥,我很幸福!”时,那是对家人单纯又朴实的爱啊!
当时,自己的脑海闪过一道问题∶难道真的只有残障孩子才能够感受到家庭的爱和幸福吗?为什么健全的孩子总是无法了解亲人的无私的付出,却总对别人的小恩小惠铭记于心?
许多健全的孩子总认为父母给自己的不足够,反观残障子女却总是对双亲抱着无限感恩。
看宇涵一脸洋溢着的幸福,那种感觉令人想起了久违的家庭温暖,我的心中涌起一股暖流,却又有些鼻酸,被他挑起了思家情绪了,嘿!
亲人之间的纽带是最可贵的,无论任何时候,只有亲人能够风雨同路地彼此不离不弃,希望整天嫌家人唠叨的年轻一代可以了解这个事实,多多反省!
(本文完)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