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在心理学层面上来说,孩子的心灵在4个月大的时候,已经自我毁灭而亡。
“我的孩子在那个时候已经自我毁灭,这个世界有多少孩子,初生下来,家庭的变化让孩子的心灵完全失去了依靠,孩子的心也跟着死了。我见到太多了,我的心真是很痛。”
************* ************* *************
从美国回到台湾之后,他马上请求太太的协助,并找了一个时机将孩子再次带回4个月大时候,但孩子已经忘记所发生的事,只记得不晓得为了什么事被打。
经过他继续唤醒记忆之后,慢慢地,孩子的眼眶红了,他看机不可失就做了一个努力,孩子继而嚎啕大哭。
令他惊讶的是,当时孩子已11岁,但哭声又回到4个月大的状态里,而他又作了另外一个处理。
从4个月大到11岁之前,大孩子都没有笑容,经过那次处理之后,他开始有笑容,但时不时又在发作。
“我只要看他又发起脾气,然后脸色阴沉、心情不好时,就跟他说‘孩子,是不是又在痛了?’看到他静静的,我就走过去,静静地抱住他,再做一些处理,一再去疗愈他受伤的心,一再把他救活,所以我孩子今天长成我原先对他的期望。”
记得他在谈到“心”已死的时候,指出有很多人的心已死却本身不知,而凶手就是这些人本身的父母,因为父母的无知枷锁在孩子身上。
他说,当一个孩子带着祝福,带着爱来到一个家,却不被接纳的时候,由于没有价值感而成了生命极大的杀伤,尤其是感受到自己与父母之间有隔阂时,对孩子来说更是莫大的伤痛。
他指,现在的家庭,孩子子女众多,有些就送给人养,原因不外是自己经济条件不足却生了小孩,过后别无他法尔将孩子送到孤儿院或其他地方,又或者给其他人抚养。
************* ************* *************
黄圆澄分享了工作坊期间遇到的一名对象,那位妈妈因为无法生育,就领养了一个8岁的小男孩,也花了很多的精力在孩子身上,可是这孩子就是没办法跟她很亲近。
她非常伤脑筋,开始在考虑是否要继续收养那个孩子,因担心孩子将来不认她这个母亲。
他举例,一个信心不够、内向、孤僻、焦躁,无法跟人相处的大人,虽然有自己的家庭,可是没有办法跟太太谈心,就算有了孩子有了家,却经常在外面忙碌,就好像自由的单身男人,这种结果对孩子所造成的影响不容小觑。
“孩子被遗弃、被疏离、不被爱、被抛开。这样的环境下生长的小孩,他一生不可能得到真正的快乐。他也会长大、会结婚、会交朋友、会创造事业,也会创造出很好的现象与局面,但是他的心就是不快乐。”
谈到这里,他再度问现场的父母,到底对孩子有什么期许,若是希望孩子长大后,一生的生命能够心智成熟、人格稳定、知道如何跟人相处、知道如何跟人分享、拥有快乐、幸福、成功的人生,千万不要像自己当初那种方式对待孩子。
他重申,教育的核心是在于呵护一颗孩子完整的心灵,当父母跟孩子做了一个拒绝的动作,或是打孩子一下,或是给孩子一个不好的讯息时,孩子就已经跟父母疏远。
黄圆澄鼓励为人父亲或即将为人父者,在孩子出生的时候,最好是在孩子的旁边,而他本身也在第二的孩子来到时,向医生坚持自己要在太太旁边,看着太太生产,然后抱过孩子。
“大孩子出世的时候,我还不知道,医生问我要不要去看我太太,为太太加油时,我拒绝了,待在外边等,只剩下太太一个人在里面奋战。所以,第二个孩子来的时候,我的做法就不同了,那是另一个故事。”
紧接着,他继续道出,从孩子出生那刻开始到7岁之前,所有为人父母者都需要牢记6项重大原则,依序为不要给孩子压力、给孩子爱、照顾孩子的安全、健康、不要拒绝孩子的要求,以及尽量多陪孩子玩。
************* ************* *************
他指,许多父母在孩子3岁时就提前给学前教育,不希望孩子输在起跑点上面,给了孩子很多的指导。
但,父母不该给自己的孩子压力,尤其是3岁开始应该避免一直带着孩子学这个、学那个,一下子给他数学、一下子学语文、一下子又钢琴、一下子又美术。
当然,若孩子有兴趣的话,当然可以让他去。
“孩子的天性就是玩,每一个生命来到这个世界都是为了玩儿来的,特别是孩子这个阶段!问问你自己,你是不是有时候也很想把什么事情统统丢掉,然后好好的在家睡个3天3夜,懒惰一下?”
他劝父母们在孩子7岁之前,不要给孩子压力。
换言之,父母不要从大人的角度、目前的社会经验、期望孩子不要输在起跑点上面而当下就给他最好的,然后希望孩子有大人般的心智,因为那绝不可能发生。
“你的孩子还小,记得不要给他压力,特别是3岁以上的孩子。当然,如果你的孩子展现那方面的兴趣,你当然得去帮助他。”
************* ************* *************
黄圆澄表示,每个父母都会说“我当然会爱我的小孩啊!”,问题是,父母们到底知不知该怎么爱自己的小孩?只知道要给孩子爱,可是却未必明白如何给孩子自己的爱。
他提出3 个参考供为人父母者学习,其实也是非常基本的动作,即要经常用眼睛去看孩子、经常跟孩子讲话,另外就是经常抱自己的小孩。
************* *************
首先,他呼吁父母们常用眼睛去看孩子,无论在忙什么,父母的眼睛也要一直关注自己的孩子。
通过这点,父母们将会发现,不管孩子在做什么,只要他注意爸爸、妈妈在关注他的时候,孩子的心理面是安全的。
他指,美国的青年心理学家提出了一个人类共同的5大需求,首先是生存的需求,之后是安全的需求。因此,父母的爱对孩子来说是种爱的感觉,也是一种安全的保障。
************* *************
“经常跟你的孩子讲话,即使你的孩子还很小,还听不懂,你在喂孩子喝奶时,可以经常说出自己对孩子的感觉,经常让孩子明白自己的爱。”
关于这一点,他坦言许多父母会感到奇怪,一般上就是认为孩子还小,就算说了,孩子也不会懂自己的意思,况且自己也不愿意在孩子这么小就谈这些。
然而,黄圆澄强调,经常跟孩子讲,肯定会有作用,特别是孩子在摇篮里面的时候,让孩子明白自己的爱。
他称,类似“孩子,我爱你,我非常的高兴你来到我们家,我们家每个人都在欢迎、等待你的来临。今天你终于来了,我们等你很久了。我们相信你将来会长得很好、很快乐,爸爸很爱你,妈妈很爱你” 的话,无论父母要讲多少次,永远不嫌多。
************* *************
另外,谈到父母需要经常抱自己的小孩时,他再次指出,很多父母都说自己经常抱孩子,然而这大多数发生在孩子7岁之前,因为这个阶段的孩子仍然很可爱。
可是,当孩子已到达生命第三个阶段,即15岁以上,父母是否还真的会去抱他或她?
原本在父母在21岁之前需要持续不断去灌溉,但许多父母在孩子长大之后,因为孩子本身性格起了变化,身体起了变化,双方有了尴尬,母亲不敢抱儿子,父亲就不敢抱女儿。
“很多时候,人都觉得,啊,自己家人还来那一套?让我告诉你,你的孩子需要!不管他多大,我跟你保证,他就是需要!”
************* ************* *************
关于照顾孩子安全的原则,黄圆澄分享了自己所观察到现象,并以此带出了所谓照顾孩子安全的重心。
至于孩子的健康方面,他并未多加细说,我估计或许这一层与心灵的成长并无非常直接的关系。
他在台北住的地方有许多外国人,每天早上,他醒了之后都会到附近的公园,早上可以看到很多人做早操,而下午约4点多,太阳将下山之际,同样会有很多外国人带着孩子到公园。
下午的时候,他通常都会在公园内,并看到很有趣的一幕∶很多年轻的台湾父母因为没有时间带孩子,所以让女佣带孩子到公园,有的是妈妈带,无论孩子走到哪里,就跟到哪里,也许是担心孩子跌倒。
但是,他也看到一些年轻的外国人,他们把孩子送到那个公园之后, 包着尿片、腿短短的、个子小小,大概刚刚学会走路的孩子就自己去找玩具,父母就在距离不远的地方找个地方坐下来,有的时候是双亲,有的时候只有一个人。
一个人的时候,就会看着孩子,若是双亲,彼此间就会交谈。
黄圆澄也注意到,父母亲在交谈的同时会看着孩子,至于孩子也有个非常可爱的动作,比如说玩好木马之后,孩子起来去寻找下一个玩具,其间就会转头看一下,若爸爸妈妈在哪个地方,就会很开心。
这种情形就这样持续着,孩子下个玩具玩完了,要再找新玩具时,又会回头看看父母在不在,总之,每次都回顾父母。
“孩子的心里要的是什么?他很恐惧、害怕,他需要安全感,安全感的最佳来源就是爱的灌溉,所谓照顾孩子的安全,就是说父母要注意到孩子的行动。”
(待续)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