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27日星期六

“饮食”开枝散叶录(一):维持彩色风味 + 新菜色 = 46年代代相传


剪报(联合日报副刊)


许多人都说,饮食业最容易致富,起码能保证赚钱,因为任何人都得定时祭“五脏庙”。

换句话说,只要价格公道、味道好,就不愁没顾客上门。

说起来容易,但饮食业毕竟在地方上最为热门,许多人也想分一杯羹,因此动不动就见到饮食店开张。若隔几步就看到茶室、餐室、餐厅,甚至酒楼,一点都不稀奇。

然而,现在上门的“客官”们也并非省油的灯,食物稍不称心如意就能令他们大动肝火。

若无真本事,要成为地方上的招牌餐厅,其实并不简单,更别谈将饮食业作为家族生意代代相传。




************* ************* *************

趁着到槟城爪夷(Jawi)游玩,我在友人父亲的安排下,有幸见到当地第一间餐厅,也是历史最悠久的招牌餐厅的老东主,洪文宗。

作为大马海鲜餐厅第二代掌厨的他,在10年前就已将厨具交到两名孩子-洪明达、洪明坤-手上,让作为第三代掌厨的兄弟俩同心协力将事业发扬光大。

10年光景,洪文宗的孩子不仅秉持着父亲不断研究和改良菜色的做法,连许多复杂的菜色都已尽得真传,更经常推出新菜色,成就并不比父亲逊色。

尽管如此,他仍然继续从旁给予协助。

与洪文宗交谈后,才了解包括他父亲(第一代掌厨)在内,该餐厅至今已有46年的历史,怪不得会如此享有盛名,甚至有许多国外杂志社都特地派人前往采访和拍照。




************* ************* *************

也许是“招牌餐厅”几个字作怪,我早在脑海投射出理想的餐厅构造和装潢,当见到实体后,其实有点失望。

然而,在双方交谈一会儿之后,一批又一批的顾客开始陆续上门,令我大为讶异,也感到有些纳闷。随着交谈时间越久,上门的客人也越多,整个空间都是欢笑和交谈声。

忍不住四周环顾,却意外地发现,这缺乏时代设计感的空间,不知怎地却令人觉得温馨,一桌桌男女老少们欢乐地用餐,经营者的热情招待,使现场气氛非常和谐。

令我较为意外的是,洪文宗在整个采访过程中,都是一贯的谈笑风生且温和有礼。当时和我们同桌的多位长辈,时不时都喜欢代他回答,或者事后代他补充几个字,颇为有趣。

期间,一名不知从哪冒出来的年迈长辈,一听到我的口音就马上说“沙巴”的,令人啼笑皆非,但看着整群上了年纪的长辈们咧嘴而笑,心里感触良多。




************* ************* *************

洪文宗的父亲在年轻时喜欢料理,因为有人搞庆祝活动时就会请他烹饪佳肴。

后来,他本身也和3、4 名朋友一起合伙经营,但目前就只剩下自己。

一直以来,他都没有拜师学艺,所有的菜色都是自己和友人一起学,一起研究所得的成果。

另外,他也喜欢在外观察他人的菜色,想办法将烹饪方式研究出来,再加以改良而后成为另一道美食。

我本以为他是家中唯一继承饮食业的孩子,事后才知其双亲所生育的5男5女当中,男的全都经营餐厅,女的也有一个投身这行业。

“现在这间是新的,以前在旧的那间,5个兄弟和1个妹妹一起经营,大家一起讨论和共事了10多年。”

当时,他的父亲依然健在,但已将生意放手让孩子们全权发展。




************* ************* *************

凭着本身对料理的热情,他研究出多样远近驰名的菜色,并将这些菜色的烹调法授予孩子们。

洪文宗的孩子们在学习方面的表现相当出色,因此他原本并不鼓励他们投入这行,反而是希望他们能够继续升学。

虽然如此,他的2名孩子还是通过自己在厨房的本事和热情,成功以第三代掌厨的身份从他手上接下了厨务,除了维持菜色风味之外,也不断推出新菜色。

谈话接近尾声,我让他回想自己当初投身这行业时的遭遇,知道他虽然身为第二代掌厨,却也曾因为生活在逆境中而放弃自己的理想。

“那个时候一边割胶一边做工,因为没本钱,起步时真的很困难,后来我无奈地放弃了。但,我的舅舅骂我,还借了2000令吉给我,因此我下定决心坚持到底。”

说起来,洪文宗对理想的“放弃和重拾”,其实也只有短短一个月,但他在这期间的最终决定,却无心插柳地将料理精神往下一代传承。

(本文完)


厨具交给了孩子,
洪文宗和太太陈绣姬有更多时间四处旅游了。


最普通的蕹菜炒峇拉煎,
据说连害怕峇拉煎虾味的人都赞不绝口。


肥而不腻的酸甜猪脚,也是招牌菜之一。

普通的杂锦,要如何调出爽口清新的味道,
才能迎合更多人的口味?


自创的金瓜炒咸蛋,不知还有秘方,
味道令人一口接一口。


越是普通的菜色,越是考验厨师的功夫。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