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29日星期一

“饮食”开枝散叶录(三):遭遇挫折无视劝告、徐联胜坚信“行行出状元”



从小开始跟着父亲学做香饼,徐联胜无视其他兄弟姐妹的劝告,全心全意继承了父亲的事业。

为了将事业推上更高峰,他不顾旁人讥笑,毅然引进了机器,却也因此遭遇到不小的挫折。

虽然如此,他并不气馁,花了半年时间一边以传统手工方式生产香饼,一边和太太连淑娇,以及父亲一起研究机器的操作方法,期望掌握到最好的技术。

皇天不负有心人,深信行行出状元的他,终于如愿将父亲的事业接下,以自己的经营方式推向新的里程碑,而香饼的生产量也从原本的300包激增至1000包以上。

如今,除了国内的海鲜楼和酒家之外,其生产的香饼还出口到新加坡和泰国,这一切都是由他开始。




************* ************* *************

我抵达荣利香饼家时,徐联胜还在忙着制饼,在听过友人父亲的说明之后,就让我参观整个制饼过程,期间也允许四处拍照,多亏了周联兴伯父抽空带我前往采访。

“我的祖父在1967年开始这事业,1969年就由我父亲和叔叔接手。后来,叔叔认为利润太少、不够分,因此决定退出,只由我父亲继续,至于我是在2007年接手。”

孩童时期的他就对父亲的工作很有兴趣,上小学之后就跟着父亲学制饼。

或许早期都是人工制作,从早辛苦到晚也只能生产300包,因此家里虽有其他兄弟姐妹,却只有他继承了这事业。

“包括我在内,这生意已经有40多年了。我接手之后,就引进了机器,每天的生产量就激增到至少1000包,与早期大不相同。”




************* ************* *************

他不但亲力亲为,掌握了制香饼的整个过程,包括机器操作和材料分量,严格地控制品质。

为了全面提升销量,他甚至设计了网站,让更多人轻易选购。

徐联胜有今日的成就,也是经过自己努力不懈的研究和学习,加上娶得连淑娇这名出得厅堂、入得厨房的太太,夫妻俩同心协力地齐步走到今天。

在机器刚被引进初期,由于不熟悉操作方式,许多饼都因为太硬而告报销,损失不少,他也曾因此遭受挫折。

“后来,半年内,我在白天就用手工做,晚上就研究操作机器,直到自己研究到最好的使用方法后才正式以机器生产。那段时间,我父亲和太太也守在一旁参与研究。”

看到孩子成功继承自己的事业,甚至青出于蓝,徐联胜的父亲在最近终于放心地让他全权经营。




************* ************* *************

由于自小就立志制饼,徐联胜一直都很注意与这有关的发展,在发现机器所生产的香饼反而比手工制造的更平均、更酥脆爽口,而且每小时的生产量最多能到3000粒之后,就决定购买机器。

话虽如此,贸然引进机器始终过于草率,因此他就先观察其他大规模的饼家,加上香饼业在槟城并不多,所以内心更确定未来的出路,信心倍增。

“我们有制香饼的秘方,之前就是因为生产的不够批发,所以我在当时已看到了市场的潜能,才会想到引进机器。”

他的大胆尝试不仅提升了生产量,经过改良的秘方所制的香饼更吸引到许多旅行社前往商议,引进了更多商机。

徐联胜也将香饼的口味多样化,包括了芝麻香饼、马蹄酥香饼等,也着手研究迎合不爱甜食者的口味,以麦片为主的健康饼类也顺势而生。

目前,每天的香饼生产量约1万粒,而且每天都出货。

另外,若遇到大日子的时候,每天都得生产逾1000包,才够应付。

令我深感不解的是,他在孩童时代怎么会想到以此为事业,当时的条件并不好,制香饼显然是吃力不讨好的行业。

“这没什么,行行出状元嘛!我相信这句话的!”

(本文完)


熟能生巧,何况从小开始跟随父亲的脚步,
徐联胜当然清楚每个步骤。


生意越做越好,徐联胜的弟弟也参与制饼。

有了机器之后,香饼的生产量大大提高。

热烘烘的香饼出炉了!

别看她这样坐着,长时间的话也不轻松。

已经完成的香饼,接下来就是包装了。

徐联胜和连淑娇夫妻同心,将父亲的事业推上更高峰。

1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