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0月9日星期二

上主祝福滿滿,聖德肋撒堂跨80喜年;神父教友出錢出力,聖德肋撒堂輝煌創堂


剪报(联合日报)



诗巫新珠安圣德肋撒堂80岁了!

配合盛大的创堂80周年纪念,堂区特地设定了新主题“革新自己,融入教会;相亲相爱,跟随耶稣”,希望能改变教友们的属灵生活,让自己在追求物质生活享受的期间,不忘提升本身属灵生活的素质。

由1927年首间双层木板屋模式的圣堂开始,直到1960年的单层水泥建筑屋,再看着1997年竣工的堂皇圣堂,圣堂的成长史实可以用青少年、成年及壮年来形容。

身为第三座圣堂的发起人兼堂区主理,谭泽荣神父功不可没,盛大的庆典晚宴当晚,看着谭神父被众教友紧紧围着请安问候,才发现当初一个个出席由他所主持弥撒的孩童们,如今都已经长大成人,有者甚至升级当爷爷了。

对他们来说,这位将一生奉献给主的慈祥神父,就如自己的亲人一样可亲、可爱。




时代进步人情渐薄

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就逐渐淡化,许多时候人与人相互来往,彼此看似牢不可破的情谊,其实脆弱得很。

科技的发达的确将现代人带往更高层次的享受,然而,或许是生活素质的变化,现代人逐渐忘了自己的属灵生活,这种情形在许多宗教都已经有迹可寻,只要注意出席活动的人,就会发现其实每次参与的就只有同一群人罢了。




配合主题筹办活动

趁着圣德肋撒堂建堂80周年纪念,堂区配合新主题而筹办的各种项目,为的就是让更多教友参与堂区活动,不单只是出席主日弥撒,而忽略其他的重要活动。

在革新与反省自己之余,也不忘提升自己与身旁他人的情谊,如此一来教友们就或多或少皆有所付出,彼此共融而后将耶稣基督播种在彼此间的爱,传达给更多人。

其实,堂区的庆典活动在今年6月就已经开始。

继澳洲旅游之后,创堂纪念的开幕典礼就于6月中在圣德肋撒堂举行,及后每个月都有不同活动,包括宴请慈善社的长辈们、保龄球和羽毛球比赛、堂区迷你运动会、堂区儿童旅游、敬老会、感恩弥撒以及为庆典活动划上完美句点的庆典晚宴。




王保禄讲座吸引人

在系列庆典活动中,由王保禄神父配合新主题所主持的神修讲座,吸引了许多教友前往圣德肋撒堂聆听。

王保禄神父以许多实例,包括他本身的经历,在讲台前与一众教友们分享,而他生动的表情与肢体动作,加上活泼式的讲解方式深获好评。

首先,各位看倌请先阅读一个故事∶

一位在小男孩一直都在自卑的环境中成长,他总是跟随着家中其他年长成员背后,就如同影子般存在着。

在成长的过程中,他越来越自卑,甚至在遇到困难时就开始觉得自己在这个世界可有可无,认为自己什么都不如别人,也觉得身边的同学都不重视他,总觉得从朋友的眼神里所见的只有“有你也好,没有你就算”,非常冰冷。

这位年青人就开始筹划着该怎么在地铁站自杀,也开始计划着如何在宿舍割腕,在神知鬼不觉得情形下从此与世界说后会无期,还沾沾自喜自己所计划的自杀方式很好,绝对不会有人发现,一切都可以静悄悄进行。

听起来,这位年青人的性格别扭得可怕,又很任性。


微笑缓和紧张情绪

有一天,他在宿舍走廊与一位学长擦身而过,当时学长对他亲切的微笑,让他受宠若惊,内心也开始想∶原来我也不是最惹人讨厌的。之后,年青人就开始与人微笑,而他的微笑也对旁人起了缓和紧张情绪的作用。

在一次活动结束之后,一位女孩递过一张纸条,内容主要是感激年青人的微笑,让她紧张的心情纾缓了不少。

年青人非常开心,不过这还不足以培养他的自信,他仍然认为自己事事不如人,直到他在麻风病院照顾一位病人之后,从此改变了一生。

知道自己必须到麻风病院服务,年青人自认倒楣,因为在当时的麻风病无药可救,但唯有硬着头皮上了。他负责的是带一位叔叔去教堂,那位叔叔即没手指,也没有小腿,更是一位盲人,因此才须要有人从旁协助。

年青人就帮他上、下床,推着轮椅上的叔叔去教堂。年青人对他的印象格外深刻,只因为从服务首日见面直到任务结束离开,他始终不曾听过叔叔有任何埋怨,甚至还不断赞美天主,让他可以讲话,可以继续与许多人分享故事。

年青人尤如当头棒喝,顿时觉悟,比较起来自己的一切都是美好的!从此,他彻头彻尾改变了自己。

相信到了这里,各位看倌也知道上述年青人的身份了吧?没错,他就是今次的主讲人,王保禄神父。


革新自己并非易事

许多人总是一天到晚都在做“我要改变”、“我不要再这样生活,我要塑造全新的自己”之类的宣言,然而要革新自己也并非一件容易的事。

为什么呢?毕竟,习性如影随形的陪自己渡过了许多漫长岁月,早已根深蒂固,并不是一时冲动或感动就能说服自己去改变。这种看法或许悲观了些,不过许多人,包括我自己,相信都不止一次宣言、再宣言、又宣言。。。

「要革新自己,首先得看看自己,不只是外表,必须看到自己的内心,问问自己到底是怎么样的人。我们的个性有很多,当你告诉朋友你的真实个性时,他们的反应是“噢,我知道你都是这样啦”,还是“什么?原来你是这样的啊?”」

若朋友的反应是“意料中事”,就代表这个人不虚伪,以真实的自己面对人。但,若朋友回的是“意料之外”的惊讶表情,那个人就有必要学习突破内心的墙,得学的东西还有很多。


谦虚聆听别人言谈

不过,据王神父所说,只有谦虚的人才能听别人讲话,才会去了解并消化别人话中的含义。

「当别人称赞我们的时候,我们应该感谢他的赞许,而不是一味地“没有啦。。。没有啦。。。”,这种行为不叫谦虚,而是虚伪。」

虽然在目前的社会,许多家长都以爱的教育来陪伴子女成长,但是仍然有许多家长在孩子犯错时不断责打,还边打边问「为什么你不“听话”?」。

到底是孩子真的犯错,还是孩子做的事情让自己觉得不舒服、碍眼,所以才责打?


顾及面子衍生问题

谈及“面子”,王神父认为许多时候,人会生气的原因都是因为面子问题、骄傲、经不起不好意思、经不起丢脸。因为这些性格,才会衍生许多负面情绪,诸如敏感、猜忌,甚至整天到处说“心情不好、心情不好。。。。心情不好!”。

「为什么要钻牛角尖?不要认为自己没有朋友,若朋友们都在他乡工作,感觉上距离遥远,那么在维持联系的同时,我们也必须鼓起勇气在本地继续寻找新的圈子。我们东方人最大的问题就是过于注重面子,才会在遇到问题时无法跨出一步,有时候就差这么一步,许多事情都可以改变。」

在东方,若一个人去看心理医生,旁人就会觉得很怪,然而看心理医生在西方国家是再普通不过了,东方人由于怕丢脸,所以失恋、家庭问题等都不敢告诉其他人,其实这些事没什么好丢脸的,任何人都曾经面对这类问题,或接触过类似事件。

王神父表示,人类的爱若没有神的介入,就会越来越没力量。其中的道理非常简单,因为人是以“我”为主,而天主的爱是大爱,即所有的人在主的眼里都是宝贝。

在3年时间里,王神父主持了20多场的婚礼,但其中两对夫妻已经面对离婚问题,这件事也让他感到些许挫折感,也非常遗憾这些夫妻当初的海誓山盟言犹在耳,怎么遇到问题就决定分了?


持久真爱必须无私

「没有爱,什么山盟海誓、你侬我侬都是假的,因为人的爱既脆弱又自私,所以才需要神爱的介入。想一想,每当失恋的时候,我们内心是怎么想的?是因为对方离开了让自己舍不得,甚至是因为自己以后会寂寞?配偶去世,我们到底是因为不能再照顾、服侍他或她而感到伤心,还是想到自己?许多人都会哭着说“我怎么办?孩子怎么办?”想深一点,始终都是以“我”为中心。」

王神父也指出,若以调查方式询问人的择偶条件,搜集到的答案绝大多数是“爱我的”或者“我爱的”,不过却很少会有人回答“可以互相保护的”,前者的爱由于仍然是以“我”为中心,就会存在许多自私的因素,因此在未来就会出现许多负面反应。

「不论一个人多会讲话、多么花言巧语、有智慧,然而若心中没爱,他就什么都不算,因为一切都是表面上的,这个人只会不断为自己铺好路,从不会真的为对方着想。」

王神父在提到这一点的时候,就说了2则真实的故事。

话说某天他接到了一位女士的电话,女士告诉王神父有关她要与丈夫离婚的事,更道出了丈夫平时非常疼她、讨她开心,因此她从来不认为丈夫会做出越轨的事。谁知道,她却见到丈夫亲密的与一位女性在一起,身边还有一位6岁多的孩子。。。

这位出现在丈夫身边,亲密黏在一起的女性,竟然就是自己的妹妹,多可怕、多残酷无情的事实!


过于自爱伤害他人

另外一则故事,就是一对男女在分手之后,女方仍然每天早晚都传短讯给男方道安,尽管男方没有任何回应,她的短讯从未间断。

后来,男方传回复她了,请她不要再浪费钱,但女方仍然继续着,直到某日她再度收到男方的短讯,内容是这样的∶请不要再浪费钱传短讯了,因为我会很不安。

「注意了,“不要再浪费钱”听起来是很为女方着想,但是后面那句“我会很不安”才是男方的本意,又是一种自私的表现。或许男方并未察觉,自己在不知不觉中过于注重自己。其实,不只那位男性,我们所有的人都会在不知不觉中犯下同样的错。」

王神父表示,越谦虚的人就越能够包容别人犯的错,因为他会去了解对方的家庭背景及成长环境,如此就会更了解导致对方性格的主因,自然更能有包容心。




诗巫新珠安圣德肋撒堂创堂史


第一座双层木板建筑物 - 圣堂 + 小学

第一间双层楼的木板圣堂是在1927年建竣,由于多数兴化同乡由中国移居来诗巫谋生时,就在诗巫新珠安一带集居垦殖,因此那一带在早期就称“兴化芭”,而圣堂也因此简称为“兴化芭天主堂”。

在建立第一间圣堂之前,前往当地的谋生的兴化同乡不断增加,因此兴起了一个念头,就是寻找一位同籍的乡贤来兼任传道与教师,希望能一举两得的为同乡子弟谋福利。

不久之后,从福建仙游县来了3位知识份子,分别是杨柳青、何文清以及吴金春,而众人的愿望也因为这3位乡贤的到来而得以实现。


3教师被人诬告

3位知识份子也就因此进入天主教当传道员及教师,可惜在这时刻,有一批人士算计并破坏他们,更向上司诬告说该3名人士是不良份子。

此事传导省首府,3位乡贤被英政府长官下令遣出境。由于事关重大,诸乡贤不知应如何是好,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幸好,同乡之中有一班长者得知发生此事之后,就即可召集大家开紧急会议,共商对策。

会议之后,议决推选数位乡老,包括杨柳青、何文清与吴金春等人去见韩文生神父,共同到首长前将事情的经过及前因后果详述。

到了此时,首府长官才觉悟明白原来杨、吴、何这3位先生是忠心耿耿的有功人士。3人躲过被驱出境的命运之后,从此心中深受感动,感激韩神父这位大恩人。

事隔不久,韩神父就召叫他们正式进教,跟随着他重新继续建堂计划。在当时,建堂计划以韩文生神父全权为首,带领着一班自动出来砍伐木料的长屋伊班教友,自己设计自己建。

双方的密切合作,终于在1927年成功的建立了一座可容纳将近200人的双层楼木板屋,底楼是学校(即目前的华兴小学),而上层就是教堂。

韩神父就当了教堂的主理神父,而杨柳青当传道员,天主教圣堂就由这一刻正式于新珠安创立。


1960年重建教堂

光阴似箭,木板屋的教堂在不知不觉间已建立了33年(1927年至1960年)。

一间木料的建筑屋使用了这么多年,在结构上自然大有损坏,再加上日本期间与联军对抗而遭受子弹扫射,导致教堂处处有洞孔。

每逢下雨天,教堂内外到处都在漏水,倘若遇到弥撒期间下雨,教友们为了避雨纷纷挤来挤去而搞到个个似落汤鸡一样。

教友们除了在雨天弥撒成了落汤鸡,也因为木板圣堂过于陈旧而缺乏安全上的保障。就拿庆祝节日来说,教友们聚满载圣堂内就显得上重下轻,微微摇动就如水上的船,走路时也可听到木板处处有声响。

虽然在安全上完全无保障,但若要重修上、下层,又得花费一笔相当大的款项,因此教友们在无计可施之下,只好继续使用。


车德馨神父来巫传教

其实在1960年之前,天主就已经就圣堂一事,为教友们做好妥善安排了。

就在1955年初,由香港调任来了一位极具才干的车德馨神父在诗巫传教,就当他第一次进到新珠安圣德肋堂的时候,就发现教堂须要维修。

当时,教友在弥撒时都提心吊胆而无法专心,在这种情形下车神父就在心里拟定了计划,要将教堂重修或重建,他知道也只有这样才是解决的颁发。

到了1959年,车神父在几经考虑之下,决定在同一地点建一座钢骨水泥的教堂,在以他为首发起的指引下,终于成功推选数位堂区的长老教友并产生了一个建堂筹委会。

筹委会的成员包括李木春、李国均、萧春好、林牡丹、余玉堂、黄喜熹,以及陈春辉。这些人现在均已仙逝,然而他们在堂区的功绩将不断流传下去。

筹委会一成立,众人就负起重建教堂的重大责任、任劳任怨,在堂区教友与社会贤达,还有商家慷慨解囊及大力支持下,终于筹足约马币4万多令吉的建筑费,由包宜秀承包商负责建堂。

1960年,一座可容纳大约500位教友的钢骨水泥圣德肋撒堂终于竣工,并由车德馨神父本身当主理,黄喜熹则当了传道员,教务蒸蒸日上,深获老少教友赞扬不绝。


1955年设第一团圣母军

车神父还有另外一项让诗巫教友,尤其是新珠安教友世世代代忘不了的功绩,就是他于1955年6月2日在新珠安成立了第一团圣母军。

由车神父的事迹不难看出,他对传教事业非常有心得及有系统,先成立圣母军后建教堂,即是教会的使命也是义务的推动力,教会也因为有了他才有今日的发展。

如今,车神父虽然已调任外国,但他任职期间已完成了他的心愿,其贡献仍然留在新珠安圣德肋撒堂,也是教会史上不可缺的一页。



1997年建新圣德肋撒堂

1960年至1997年,转眼又过了37年的光景。随着政治上的演变,砂拉越已加入马来西亚,地方上的发展也因国泰民安而显得格外迅速,人口自然逐年增加。

重建后的圣堂因为教友人数的增加而经常爆满,甚至连神父的停车亭也站满了人,这种情形在教会有大日子时就更为严重,也更难堪了,然而大家只有得过且过的渡过时光。

终于,部分教友忍不住道出苦衷,也建议将圣堂扩建。看着当时的情形,这项建议是理所当然的,不过要去进行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俗语说万事起头难,一直到了1985年,此事才有着落。


1985年谭泽荣神父到任

随着车神父离职后,在1985年又来了一位年轻有为、性情温柔且待人可亲的谭泽荣神父,他就像车德馨神父唯一的继承人。

人都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然而谭神父却不一样,他是“前人栽树,后人勤力灌溉”,由车神父所创立的圣母军从此必须由谭神父牧导,他不但负起这重大任务,而且还得兼顾到教会的发展。

谭神父不遗余力地于1985年发起筹建新圣堂的大计划,推动堂区议员,在经过多次的会议及详细的考虑之后,决定找块地皮来建新圣堂,唯有这样才是上策,而教友们则认为,1985年建新圣堂的计划,果然有主的安排。


购地募捐建堂

怎么说呢?就在当时,堂区有位热心教友在布律克路有块一依甲七十分的地,他以特价马币17万令吉卖给堂区建新圣堂。

谭神父同意并决定买下该地皮,并成立了以罗明康议员为主席的募捐委员会,并亲自当顾问。在他的领导下,第一阶段募捐买地经费终于展开。

经过了5年的分期付款,万众一心,结果不负所望成功将地皮购买下来。

就这样,新圣堂建筑委员会也在1994年正式成立: -

顾问:谭泽荣神父
主席:李宜隆
副主席:林道盛、罗明康
秘书:萧仁忠
财政:刘其发
委员:陈盟忠、陈忠平、林清富、林清华、吴儒强、何开平、何庆其、陈爱娥、温
金英、李福兴、邱宗坤、黄丽云、何爱娇、余建福。

建筑委员会成立之后,大家共同策划进行,当时的绘测图样、打地基、投标及建筑工程皆由林道盛议员负责。

在1995年尾,郑秀琛父子有限公司以238万最低价得标,新圣堂在1996年正式动工,由林道盛议员负责监督、林清华议员协助督工。

在靠主为依归下一切工程都进行顺利,19个月后一座可容纳2000教友且富丽堂皇,主的圣殿-圣德肋撒新圣堂终于耸立于布律克道旁,为新珠安区天主教的发展写下了新的里程碑。




堂区主理谭泽荣神父∶
冀更多教友响应圣召

「主耶稣在大博尔山现圣容时,伯多禄对耶稣说:“我们在这里正好,让我们设3个帐幕,一个为您,一个为梅瑟,一个为厄里亚。”今年我们庆祝圣德肋撒堂开堂80周年的标志也出现了3个帐幕,不过都是为耶稣。」

谭神父表示,第一座圣堂是韩文生神父所建的两层楼木板屋,楼上是小圣堂,楼下是学校,后来因年久破旧。车德馨神父和一些教友于1960年在旁另建钢骨水泥的新圣堂,一直沿用至1997,教堂已不敷应用,因此再觅地建现今圣堂。

据悉,当时建堂基金由零开始,藉各位热心教友及人士努力合作、捐助,以及天主的祝福,建竣了这座宏伟的教堂。

「行事在人,成事在天,天主行了大奇迹,新圣堂落成,并无欠债,而本堂区也培育了2位神父,即李福财神父及李福晋神父,目前尚有3位修生在古晋圣伯铎修院进修。期望教友们继续热心事奉主,努力合作,为堂区服务。」

谭神父的心愿就是圣德肋撒堂待过20年后庆祝100年周年,到时圣堂每台弥撒爆满,同时也能孕育更多神职人员。




堂区议会主席萧仁忠∶
信仰生活须更坚定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达,我们生活的脚步也越来越快,世俗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然而,我们对于属实生活的寻求却是相反的。」

萧仁忠希望借着新珠安圣德肋撒堂创堂80周年这个意义慎重的庆点,能带动堂区内所有的兄弟姐妹,重新认识及定位本身的信仰目标,并希望借着各项活动能凝聚大家的力量,团结一致并同心合力的为堂区、教会,更为主耶稣的福传工作而努力。

「未来的局势,未来的变迁都是我们无法预则立的,然而身为基督徒的我们必须时时以祈祷及友爱的基督精神,跟随着社会的发展脚步去开拓和更美好、更坚强的信仰生活,使我们在繁忙的世俗生活中时刻都能体验到主的临在,主的平安与喜乐。」

(完)




1927年竣工的第一座诗巫新珠安圣德肋撒堂(底层教室,上层教堂)。

包主教于1950年7月1日莅临新珠安圣德肋撒堂与教友拍全体照。

韩文生神父。

第一座圣德肋撒堂的传道,杨柳青。

第二座诗巫新珠安圣德肋撒堂落成开幕典礼(1961年1月8日)。

目前第二座圣堂充作堂区一些活动的场所。

第二座圣堂外的圣德肋撒圣像,仍不时有教友献花。

车德馨神父。

第二座圣德肋撒堂的传道,黄喜熹。

1997年竣工的第三座诗巫新珠安圣德肋堂。

与第二座圣堂一样,第三座圣堂也设了圣德肋撒圣像。

聖德肋撒堂主理神父-谭泽荣神父。

由圣德肋撒堂区培育出的李福进神父。

由圣德肋撒堂区培育出的李福财神父。

目前在古晋圣伯铎修院进修的(左起)大卫、西满及菲利普与
砂圣芳济哥修女会会长张美贞修女合影。


创堂80周年纪念开幕仪式后合影。

主持开幕仪式的苏孝洲主教敲打钟声80下,旁为谭泽荣神父。


敬老晚宴活动。

王保禄神父的表情与肢体动作相当丰富。

没见过如此逗趣的耶稣相吧?

由苏孝洲主教与14位诗巫堂区神父共祭的感恩弥撒。

出席感恩弥撒教友一瞥。

据王保禄神父所说,耶稣当我们是宝贝。

感恩弥撒当晚,圣像点缀的份外漂亮。

庆典晚宴上的切蛋糕仪式。

创堂80周年纪念的新主题为
「革新自己,融入教会;相亲相爱,跟随耶稣」


通常教会内的圣人祷文皆有该圣人的画像,圣德肋撒也不例外。

圣德肋撒堂开堂80周年的标志也如圣经记载内出现了3个帐幕,
不过都是为耶稣。


圣德肋撒(又称小德兰)总是将自己当作耶稣的小孩,不论
其他姐妹们任何不公平的对待,她都不以为意,一心想事奉耶稣基督。


聖德肋撒堂堂区议会主席萧仁忠。

2007年10月7日星期日

神聖和聲,音樂天才,衛斯理傳奇家族


剪报(联合日报)



为庆祝纪念卫理公会创办人之一,查尔斯卫斯理(Charles Wesley)出生300周年,全世界卫理公会都筹办不同节目,以示共庆。

诗巫卫神学院及年会崇拜与音乐部也携手合作,联办了系列节目来庆祝,当中包括了展览会-展示有关卫斯理家族的相片、作品手稿、圣诗集等。

其实,卫理公会经常提及有关约翰卫斯理的事迹,但对于家族中的其他成员并没有太多描述,甚至在互联网上,同样只比较容易搜得有关约翰卫斯理的报导。

因此,卡尔登博士(Dr. Carlton R. Young)在这项展览中,将卫斯理家族的全貌呈现出来。

卡尔登博士耗费两年半时间收集及整理卫斯理家族的相关资源,间中也透过图书馆的书籍以及大学生们的协助,以期得到更完善的结果。

在博士的计划之下,大学生们试听所有音乐,凡是与查尔斯卫斯理音乐家族有关的乐曲,都一一搜集,而他则将相关资料整编,搭配35首圣诗乐曲,作为展览供世人感受该音乐家族的魄力。




完整资料亚洲首次举行

对于今次的展览,负责设计的刘世彬表示,卡尔登博士曾说过,如此完整的卫斯理家族展览,是亚洲、甚至是全世界首次举行。

这并不代表之前没有类似的展览,据世彬表示,曾经也有其他关于卫斯理家族的展览,不过当时撒母儿塞巴斯提安卫斯理,也就是家族中的第四代刚出世不久,基于年龄太小,所以与他相关的资源非常有限。

然而,在今次的展览会,撒母儿塞巴斯提安卫斯理已经长大成人,因此有关他的事迹自然也增添不少。此外,撒拉也是首次在展览中被提及,因为在之前较不注重女性,综合这一切特点,使展览内容更丰富、完整。


展览资料持续收存

在展览中,重要的圣诗手稿与文物皆以复印版本呈现,而有关展览资料在展览会之后,将持续存在神学院卫斯理研究中心。

为配合展览会,一项主题为“查尔斯卫斯理之生平及他对圣诗和教会音乐的贡献”的讲座会也顺势进行,登场主讲者当然是担任美国联合卫理公会著名的圣诗学家、指挥家、作曲家及教育家的卡尔登博士。

展览会及讲座会获得非常热烈的响应,主讲人风趣且幽默的叙述方式,令听众更容易吸收讲座会内容。

除了讲座会,一项主题为“欢欣,救主位王”的圣诗礼拜也顺利举行,内容涵盖了献唱、解说及诠释查尔斯卫斯理的圣诗,包括他是在经历何种环境、持何种感想及心态所创的诗词,让会众明白每首诗词的独特之处。当然,圣诗礼拜为圣诗节掀起了高潮!




查尔斯诗词神学家

查尔斯卫斯理(1707 - 1788)是18世纪英国最杰出的英国创作者,一生共创作了6,500首圣诗,由于其圣诗优美,除了极富神学的风度,更融入了虔诚的信仰与喜乐的生命,因而成为诗词神学家。

查尔斯卫斯理的诗词道出了卫理宗大公、福音派和归正的精神,而他的诗歌都出现在他哥哥约翰卫斯理出版共64集的圣诗集中。

他也是现代第一位诗文学家,因此由他所创作的圣诗就是卫斯理神学的表达。

展览会专注于卫斯理四代家族,他们皆在学习、敬虔、诗章和诗歌上有显著的表现及作品。这些世代也包括了威廉三世和玛丽亚二世(1689 - 1702)至维多利亚女王(1838 - 1901)统治中期时期。

教会敬拜的诗歌在当时有许多发展,包括降临节及受欢迎的福音性诗歌,特别是圣歌献唱,在非国教的礼拜及国教、私人的礼拜及慈善机构。

卡尔登博士耗时两年半对卫斯理音乐家族的历史及贡献做了完整的调查,并以描绘加插圣诗曲子,将完整资料通过展览会呈现给世人。

展览会最别出心裁的,乃是参观者除了能一览卫斯理四代家族在圣诗及圣乐方面的贡献,还可以听到一些圣诗曲子,双管齐下的方式令参观者更深切地融合在作者创作的氛围中,强烈感受作者的心境与圣诗的涵义。

他在卫斯理音乐家族中所谈及的人物,包括了∶
查尔斯卫斯理的父母 - 撒母耳和苏撒拿、
其兄长撒母尔、约翰和妻子撒拉格温妮、
查尔斯卫斯理和妻子撒拉所生的儿子 - 小查尔斯和撒母耳、
撒母耳和撒拉苏特所生的儿子 - 撒母耳塞巴斯提安卫斯理。




认识英语崇拜歌曲

英语崇拜歌曲是在16世纪英国改教运动中开始起步,之后相继推出了《大圣经》、《公祷书》以及《Booke of Common Praier Noted》中的音乐编排,而其中〈上帝的羔羊,除去世人罪孽的,开恩可怜我们〉这首有600多年历史的诗歌,至今仍旧受到会众爱戴。

在这段期间,改革宗的概念也逐渐被采纳,如会众唱诗篇。在早期,会众是不被允许唱歌,只能在牧师长唱完歌之后唱〈阿门〉。

在17世纪期间,由于当时的歌没曲调,因此在领唱者唱一行之后,会众就随心所欲的按各自的曲调唱回同一行,而这种唱法受到了严厉的批判。

之后,在同一个时期,英国的诗篇唱法弃绝了日内瓦所强调的齐唱,以及无伴奏的会众唱诗。在复兴之后,诗班吟唱有和声的诗歌,并有风琴伴奏,圣诗本的编法也非常奇特,4名会众手持一本圣诗,东南西北地站着唱。




厄普卧(Epworth)约翰与查尔斯家乡

厄普卧是位于英国最北端的一个村庄,查尔斯与约翰的父亲撒母耳(Samual)在那里担任区教区长。

其实,在撒母尔卫斯理来到厄普卧之前,它曾是一个小岛,唯一能到那儿的方法就是坐船。17世纪初叶,国王在未经过那儿居民的同意下将周围的水抽干,而所有的鱼及水皆受破坏,鸭子、鹅都被消灭。

那儿的人永不能原谅国王夺取他们重要的生活资源,因此怀着敌意对待所有来自伦敦的陌生人,当然包括了撒母尔卫斯理 - 厄普卧圣安德烈堂的教区长和他的家人。

在这里,苏撒拿生下了18个或19个孩子,但仅有10个存活了下来,包括7个女儿和3个儿子,撒母耳(1690 - 1739)、约翰和查尔斯。

1707年,早产的查尔斯被包在柔软的毛布中,一直都没有打开眼睛,也没有哭,这种情形一直维持到他两个月大。之后,他与其他的兄弟姐妹在母亲苏撒拿严格且极具系统的儿童教育下,以小孩子的意愿降服在双亲下为基础。




第二代

牛津与美国

卫斯理兄弟先后就读于牛津大学,而查尔斯也在一封写给Dr. Chandler的信中说明了“循道”(Methodist)的意义。原来,他之所以被取笑为“Methodist”,是因为他过着严谨、循规蹈矩的生活并积极寻求生命的意义,并与其他同学按规例学习。

后来,卫斯理兄弟一起坐着来往英美的海上贸易船前往美洲,当时一趟向西的旅程一般需要花上3个月时间,而有时船只因等待季候风而需要在英伦海峡等上1个月。

在船上的期间,约翰经常与摩拉微(Moravian)的宣教士一起唱歌,并透过圣歌学习德文,也为别人施洗。

约翰查尔斯曾在圣西门岛(St. Simons Island)任职,却因为当地妇女的是非使他因此受到身、心灵上的创伤,于是在抵达乔治亚(Georgia)半年后的1736年7月25日,选择提上辞呈,并在同年的12月3日返回到英国。

至于约翰的运气也不见得比查尔斯好,他同样遇上了些麻烦。

首先,他冒犯了地方主要官长的侄女,后来又违反教会规则出版了未授权的《A Collection of Psalms and Hymns(1737年)》。

为了避免受到大法官的召见,他选择立刻离开Savannah而返回英国。


约翰与查尔斯生命之改变

查尔斯在经历乔治亚的挫折之后,自1737年7月至11月,经常性地讲论“重生”与“内心的改变”。

之后,在1738年初期,来自摩拉维派的波勒彼得(Peter Bohler)劝服约翰和查尔斯卫斯理接受因信称义的观念,并在5月21日领受恩典,并经历转化。

换句话说,查尔斯经历了更新阶段,这项经历让他开始发挥创作圣诗的恩赐。

多数人听过约翰于1738年5月24日在阿尔德门(Aldersgate)的经历,当他出席福音性讲道与祷告的聚会,在听到有人宣读马路丁德所写的《罗马书信序文》时,内心就感觉到奇异的温暖。

然而,一些在约翰的改变过程中没有被记载的,就是在他出席福音性讲道与祷告的聚会之前,曾参加了圣保罗大教堂的诗班晚祷会。

之后,他每隔一天都出席圣彼得教堂的晚祷会,也因听见诗班所唱的圣诗而深受感动。

他在5月24日星期三晚祷会中,听见克罗夫特威廉(William Croft)配乐的诗篇130颂赞曲〈从深处我已经到你的呼叫,噢主〉。

此外,他也在出席圣保罗教堂星期四和星期五的晚祷会,而星期斯崇拜的颂赞诗则是普塞尔亨利(Henry Purcell)的〈我的歌总是主的慈爱〉。


约翰对音乐唱诗的看法

约翰卫斯理将不同乐律的调名都收集在他的 Foundery Collection(1742年)里,也是第一位在他的诗集中采取剧院音乐来谱曲的人。〈Christ the Lord, is risen〉的曲就是取自韩德尔(Handel)的神剧Judas Maccabeus。


查尔斯圣诗写作者

查尔斯卫斯理是卫理宗复兴运动的创导人之一。他协助带领卫理公会的更新工作一直到1750年代中旬,并将事奉的焦点集中在布里斯多和伦敦及附近地区。

由于他写作了6,500首圣诗,因此成为这个运动的诗词神学家,而他的诗词也道出了卫理宗大公、福音派和归正的精神。

他的诗歌都出现在其哥哥约翰卫斯理所出版,共64集的圣诗集。

第一集在1739年出版,叫做《Hymns and Sacred Poems》,至于最后一集则是在1780年出版,唤做《A Collection of Hymns for the use of the People called Methodists》,最后一集也被认为全是约翰卫斯理本人的著作。

两人的诗集共有13集,同时,在《The Unpublished Poetry of Charles Wesley》共收集了1,000首诗词。

查尔斯最为人所知和持久的圣诗都是在最困苦的时期所写,尤其是卫理宗班会面对圣公会和其他人对敌的时刻。

至于当年的圣诗,有些也被纳入了世界各个不同的圣诗集,这些圣诗包括了〈怎能如此(1739年)〉、〈大启乐园歌(1739年)〉、〈新生王歌(1739年)〉、〈灵友歌(1740年)〉、〈神圣纯爱歌(1747年)〉、〈圣名容光歌(1740年)〉、〈基督精兵歌(1742年)〉。

查尔斯和他的兄弟一样对自己的圣诗词谱曲采取一种伸缩性的进路。

他曾与John F. Lampe,一位非常成功的流行曲和歌剧院音乐作曲家,于1746年合作出版了《Hymns on the Great Festivals and other Occasions》,其中一个独唱配谱,就是由古钢琴和大提琴伴奏;只有第一节的诗词排版曲谱之下,其他的诗歌则是列在诗词部分,而诗琴者使用五线谱男低音不下的号数来弹奏和弦。

为了欢庆他与John Lampe的友谊,查尔斯卫斯理在1747年写了10节的〈Musician's Hymn〉,并纳入《Redemption Hymns》。


改变民谣歌剧乐

查尔斯卫斯理在写作圣诗时也常创意模范民谣和歌剧院的音乐,例如查尔斯为他的一首圣诗谱上Nancy Dawson的民谣曲调。这时唯一记录下来有关卫斯理兄弟使用当年他们听见酒廊中人们所唱的调子,为圣诗歌词谱上这些曲子。

另外,卫斯理也可能写作了〈Listen in the cause of sin〉。

1746年,有一群半醉酒的水手唱着这首民谣,有些则跟着舞动,而他们的歌声也干扰了正在Plymouth露天布道会唱诗的卫斯理。

然而,有些记录则说在隔天的聚会中,卫斯理就用了那个民谣曲调唱出他的新圣诗。


查尔斯具音乐天赋

顺道一提,查尔斯本身虽然并未接受过正统音乐的训练,但他却极具音乐天赋,更善于在聚会中使用诗歌。根据记载,他嘹亮的嗓音是其天赋资产,不论现场有多少人,他的声音依然可以清晰地传递消息,因此十分适合布道。

在1749年和1752年,韩德尔为查尔斯卫斯理的圣诗谱曲,共有三种不同的方式,包括独唱和供诗琴使用的和弦。

后来,查尔斯的儿子撒母耳于1826年在剑桥的Fitzwilliam博物馆的图书关发掘到手稿,并用两种形式出版∶两个五线谱的通奏低音,加上主调和一节的歌词在另外一个五线谱;与和弦及四个声部,加上每一个声部的一节诗词,还有供诗琴使用的四省声部的乐谱合在一起,方便琴师使用。


老查尔斯重视孩子才艺

由于查尔斯的一名儿子也叫查尔斯,在这里我们就以(老)查尔斯和小查尔斯称呼,作为辨别。

(老)查尔斯卫斯理的家庭在1770年间迁居伦敦。

他们的两个孩子,小查尔斯和撒母耳在音乐方面的技巧都非常早熟,因此偶尔也会在家里举行演奏会。

在当时,若他们在戏剧院或音乐厅举行演奏会,或许会遭受许多卫理宗信徒的批评,皆因为在当时,人们都认为许多不好的谣言都是从歌剧院传出;因此为了可以让两个孩子有机会发表,又不让他们受不良影响侵蚀,才决定在家举办收费式的演奏会。


被世人喻为莫扎特

小查尔斯和撒母耳在后来被世人喻为可媲美莫扎特。

尽管(老)查尔斯卫斯理的母亲管教很严格,但他自己和太太撒拉却没那么严厉。

拥有两名音乐天赋极高的孩子,他认为孩子的音乐才华是神所恩赐,因此不愿意埋没他们的音乐天赋。

从他栽培孩子的过程中,其实不难了解他和其妻子是如何用心良苦,即不愿意孩子埋没才华,也不愿意孩子在外面受到不良环境所影响,而决定让孩子在家中举行音乐会。

由于本身没有音乐装备,所以他教导孩子,希望孩子能实践他的音乐理想,终于其期望也在孩子身上实现。


为孩子举办演奏会

为了孩子们的成功在1779年1月14日主办第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演奏会,夫妻俩特地写了一封信给William Russel,一位竖琴制作师,为儿子们讨价购买乐器。

第一个演奏会分为上半场及下半场。

上半场包括前奏曲(小查尔斯)、风琴协奏曲(小查尔斯)、即兴七弦古钢琴(撒母耳)、韩德尔的前奏曲(小查尔斯)、即兴风琴演奏(小查尔斯)和前奏曲(Mornington伯爵)。

至于下半场的演奏乐曲,包括前奏曲(小查尔斯)、即兴风琴演奏(撒母耳)、韩德尔的课业(小查尔斯)、小提琴独奏(撒母耳作曲及演出)、两个风琴合奏(小查尔斯作曲,与撒母耳合奏)以及即兴风琴演奏(小查尔斯)。

(老)查尔斯卫斯理兄弟的跟随者,乔治.威特非特和汉定顿的女伯爵,因为预定论的教义而与他们分道扬镳。

之后,乔治.威特菲特就和汉定顿女伯爵创立他们自己的小教堂协会,提倡加尔文的教导和讲道,同时也把查尔斯理的圣诗改变适合他们的教义使用。


撒拉(撒利)伟大母亲妻子

(老)查尔斯卫斯理与来自威尔斯(Wales)的撒拉于1749年4月8日结婚,撒拉在婚后就随着丈夫一起作巡回布道一段日子。之后,他们就定居在布里斯它(Bristol),(老)查尔斯鼓励撒拉婚后继续歌唱和弹奏大键琴。

撒拉共生了8位儿女,不过只有3位存活∶一位女儿,同样名叫撒拉(1759 - 1828),以及从幼年就很有音乐天份的音乐家,即小查尔斯和撒母耳。(老)查尔斯卫斯理在其中一位16个月大的儿子,约翰死于天花后,作了多首诗歌。

其妻子撒拉也感染到天花,不过她却活了下来。

有一段超过20年时间里,(老)查尔斯每年有10个月要去伦敦及邻近地区布道,这意味着照顾儿女的责任主要落在撒拉的身上。

在这段时间里,撒拉一直都和一班朋友、支持者保持联系。

一般相信,(老)查尔斯卫斯理所创作的赞美诗好多都首先在布里斯它所建的New Room呈献,而这里也是他与家人敬拜的场所。

当然,他们另外也参予圣公会圣雅各的敬拜,其女儿,撒拉和其他未成年逝世的孩子都埋葬在这教堂院子里。


积极协助丈夫音乐事工

由于撒拉积极的协助丈夫的音乐事工,她有机会接触到不同领域,如教会、政治以及音乐界杰出的人物。

撒拉比他丈夫多活了34年,在居寡期间由她的两位儿女,小查尔斯和撒拉照顾,而她就继续歌唱和弹奏大键琴。到了80高龄时,她仍然能强而有力的唱出韩德尔的诗歌〈He shall feed His flock〉和〈If God be with us〉。

根据小查尔斯,他母亲在96岁生日时仍然能独唱一曲;当撒拉年老眼瞎时,她儿子小查尔斯每天读圣经和父亲的诗歌给她听,而撒拉就在1822年12月28日过世。




第三代

小查尔斯卫斯理

小查尔斯和撒母耳两兄弟在音乐方面都是小天才,然而撒母耳仍然是比较著名的一位,他以杰出作曲家兼管风琴演奏家享有盛名。

其实,小查尔斯并不比他兄弟逊色,无论是庄重教会的音乐或是福音派教会(非英国国教)的音乐,他都能胜任。在这方面,小查尔斯跟随着父亲(老)查尔斯和伯父约翰的足迹,他们在这两个不同的传统中都有很好的见证。

(老)查尔斯于1788年去世之后,他的妻子撒拉就由小查尔斯和他的妹妹撒拉照顾,至于撒母耳则很少负起供养母亲的责任,此外他不守纪律的生活方式反而成为家人的累赘。

小查尔斯的作品包括6首管风琴即兴曲、6首给管风琴或大键琴和管弦乐演奏的协奏曲、1首钢琴奏鸣曲〈Variations on God Save the King〉、1首七部大协奏曲、6首弦乐四重奏、15首颂赞诗、8首世俗歌曲以及一些二重奏曲。


撒母耳天才多元音乐家

1780年,当撒母耳改信天主教,开始与一位妇女同居,又常酗酒及有虐待行为,他和父亲(老查尔斯卫斯理)的关系也开始疏远了。1788年其父亲去世后,撒母耳与他的兄弟姐妹维持着不太理想的关系,而他和先父的复合是在1824年,他为父亲最后的诗词谱曲。

在他的时代,撒母耳成为最天才、经验、多元、表达力强及有知识的英国音乐家,其音乐采用了当时代最多的表演乐器,包括手摇风琴、管风琴、钢琴和大键琴。

此外,他也采用最多的音乐形式,如乐器独奏、室内乐、交响曲、圣咏和管风琴敬拜音乐,以及宗教音乐(包括神剧)。

撒母耳曾经在1829年6月1日写一封信给小查尔斯,并在信中提到他真诚的为小查尔斯的健康和富足感到喜乐,同时在信中尝试处理他们兄弟俩之间的一些误会。




第四代

撒母耳塞巴斯迪安

撒母耳塞巴斯迪安(Samuel Sebastian Wesley)是撒母耳的孩子,也就是卫斯理音乐家族的第四代,他和父亲一样,是一个争战与古怪的人,也开始了大教堂音乐与音乐家的改革,可惜并不被接受,直到廿世纪年代。

他在英国顶尖的大教堂担任音乐家为期40年之久,最显著的是他所作的曲却在他有生之年很少被演奏。尽管作为一个有杰出前途的管风琴演奏家,他却面对了不满意与不稳定的受聘条件,致使他无法长期逗留在一个地方。

在撒母耳塞巴斯迪安的许多圣诗作品中,只有一首成为今天常被颂唱的。

尽管如此,他高超的音乐造诣仍然可从其赞美诗与管风琴作品中反映出来。




总结

音乐对查尔斯来说并无好坏之分,其价值取决于使用音乐的处境和音乐演奏者的动机。尽管他倾向传统音乐,对于新颖音乐入侵当代甚为抗拒,也排斥欧洲来的音乐,但综观而言,他在自己圣诗诗词的谱曲方面却非常有弹性。

这位诞生于300年前的诗词神学家,为教会留下了大量圣诗财产,而这些经历数个世纪的圣诗,非常值得教会珍惜、采用,并以本色化音乐为其谱曲,在教会中多方推广,以丰富的圣诗内容达致教导会众的功用。

卡尔登博士强调“查尔斯的圣诗还活着,所以作曲家可以很本色化地创作!”由此可见,如何应用本色化的曲调来重新演绎查尔斯的圣诗词,将是教会圣乐人员的一大挑战。

(完)




神圣和声,卫斯理音乐家族一览表。

这首〈上帝的羔羊〉在经历600多年之后,至今仍受爱戴。

古老的祷文,多用于圣职人员按职典礼中,以中乐律意译,而后期
翻译的诗篇是改变自日内瓦原作曲,或英文作曲者自编的曲。


这瓷器所描绘的是一个18世纪酒醉的牧师(The Vicar)
和酒醉的会友领袖(Moses)正在主领一个孩子的葬礼,讽刺
了当时教会的腐败,连主持葬礼都酒醉。


请注意大卫王的形像是被音乐所包围着。

这是谷歌(Google)今日厄普卧的图像,广阔的排水系统的结果,
以及翘曲的土地,以致这地带异常的肥沃。


厄普卧圣安德烈堂的内部,撒母耳卫斯理在这里担任教区长。

厄普卧教区长屋,就在圣安德烈堂牧场的对面。

谷歌显示的牛津大学图像,右手中的入口出引到一个广大的圆形草地。

查尔斯在“西门号”(Boat Simonds)上写给他兄弟撒母耳信件
的手稿,向其简单说明他与约翰在船只上的近况,也特别强调
了不怕晕船的约翰为别人施洗,并努力学习德文。


这海岸图显示出约翰牧会过的Savannah和查尔斯就职
过的圣西门岛。


伦敦的圣彼得教堂。

克罗夫特威廉颂赞曲〈从深处我已经到你的呼叫,噢主〉的第一页。

普塞尔亨利的〈我的歌总是主的慈爱〉第一页。

约翰卫斯理的第一本圣诗集。

约翰卫斯理的调名集《Sacred Melody (1761年)〉,
有乐理与歌唱的教导。


约翰卫斯理的著作《Thoughts on the Power of Music》
提到循道最适当的音乐风格。


约翰卫斯理的著作对唱诗的看法都概述在他的
《Directions for singing》。


约翰卫斯理的〈Christ the Lord, is Risen〉,曲是取自Handel
的神剧Judas Maccabeus。


为了欢庆他与John Lampe的友谊,查尔斯卫斯理在
1747年写了10节的〈Musician's Hymn〉,
并纳入《Redemption Hymns》。


诗歌原著,查尔斯卫斯理也将民谣和歌剧院的音乐谱进作品中。

这一整页的手稿被查尔斯的儿子撒母耳于1826年在剑桥的
Fitzwilliam博物馆的图书关发掘。


此乃蚀木图,显示论断威斯特座堂纪念韩德尔百年纪念(1685 - 1785)
,韩德尔的音乐持续影响英国和美国的教会音乐直到20世纪。


这个蚀刻画显示当时被遗弃的人和孤儿,画中也显示伦敦Foundling
医院的领袖,图中也可以看见医院教堂所使用的诗篇和圣诗的曲目。


乔治.威特菲(George Whitefield)。

汉定顿的女伯爵。

上图为查尔斯卫斯理圣诞诗歌原本的首两节,
下图所示则经过乔治.威特菲特改编,
现代的圣诗使用两者部分的诗词。


查尔斯卫斯理和来自威尔斯(Wales)的撒拉于
1749年4月8日结婚。


撒拉也感染到天花,不过她却活了下来。

查尔斯卫斯理兄弟在布里斯它所建的New Room。

撒拉在1822年12月28日过世。

小查尔斯卫斯理。

小查尔斯日子记载着自己每天读圣经和父亲的诗歌
给年老眼瞎的母亲(撒拉)听。


撒拉去世后的次年,小查尔斯在写给某人的信中谈到母亲
的逝世时说∶我们的确继承了一个永不消灭的生命!但我们的
母亲在平安中去世带给我们安慰---我们确信有一天我们可
以再相会,那儿没有痛苦,分离。。。


撒母耳在1829年6月1日写给小查尔斯的信。

撒母耳卫斯理。

撒母耳塞巴斯迪安卫斯理。

大教堂Gloucester,位于英国的西北部,是撒母耳塞巴斯迪安卫斯理
所担任为管风琴司40年之久的最后一个大教堂。


卡尔登博士向参观展览会者详细解说有关查尔斯卫斯理
音乐家族对教会圣诗的贡献。


展览会提供试听,透过播放的圣曲,让观赏者能对
展出内容更“身历其境”。


卡尔登博士在圣诗礼拜也担任其中一名指挥官的角色。

(前排右8起)卫理公会砂拉越华人年议会会长苏慈安牧师、
卡尔登博士、诗巫卫理神学院院长池金代牧师、卢臻长牧师,
以及全体出席圣诗礼拜的牧师、讲师等人合影。

2007年10月5日星期五

斋戒月意义深重,风味美食垂涎三尺


剪报(联合日报)



每逢伊斯兰教斋戒月,美食摊位比比皆是,香气四溢更是不断挑逗着嗅觉,让喜欢品尝不同风味美食的消费者垂涎三尺。

令人惊喜的是,这些摊位除了售卖食物之外,还有不同的装饰品。所以,不论当地或外地人,都会趁此良机购买不同“应景小食”。

在诗巫,今年共有150摊位售卖各种各样令人垂涎的美食,包括糕点、面类、沙嗲、饮料以及各类的烧烤食品。

当然,这类食品在平时也一样垂手可得,然而在斋戒月期间却给予消费者分外不同的感觉,总觉得斋戒月的食品及装饰品显得特别吸引人,似乎不断向消费者招手!

由于许多摊位摆设在一起,自然就吸引大批人士前往光顾,当然有不少华裔顾客趁机选购马来民族的传统佳肴,大肆享受一番,使得气氛异常热闹。

人就是如此,看见许多人围在一起购买东西,就会不知不觉地加入选购行列,也突显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影响及互动关系,着实非常美妙。

其实,趁着斋戒月期间设摊经营一些小生意,不单享受合家共同努力的感觉,还可以赚得一笔经费,过个好年,也相当不错。不过,为何会有斋戒月呢?世上无奇不有,节日也多得数不胜数,何以开斋节之前还需要受斋呢?




认识伊斯兰教斋戒月

我国最大的特色,就是其文化背景、风俗、宗教信仰各异的种族可以和睦相处,不论任何一个地方都是以此特色吸引不少游客,令他们竖起拇指大赞大马人情味浓,尤其是族群最多的砂州。

据友人依斯甘达表示,穆斯林认为若不遵守斋戒月(来默丹月)等规条,阿拉的救赎就不会降临。此外,社会也为穆斯林带来相当大的压力,尤其在斋戒月时最为明显∶平时对信仰不太在意的信徒,此时都变得非常虔诚,希望能被别人看见并获得认同。

听起来有些奇怪吧?但,实则上不论任何宗教,都会有部分信徒在平时鲜少在意自己的信仰,不过在本身所信仰宗教的盛大节日时,他们不论多忙,都会抽空出席,至少一年都会有那么一天。其实,最重要的就是心意。

言归正传,斋戒月是指伊斯兰年的第九个月,从日出光曙一直到黑夜降临的期间,教徒在白天不可抽烟、擦香水、不可说任何脏话或是辱骂他人的言语,要尽量帮助人,避免一切罪恶行为的发生,以及任何与性有关系事项的发生。

依据依斯甘达所言,穆斯林相信,穆罕默德就是在此时得到阿拉显灵而领悟可兰真理。在这个月里,穆斯林须让自己完全沉浸宗教的沉思与虔敬中,白天不吃不喝,借以克制肉身欲念及洗去身心污物。




斋戒月学习真理

对穆斯林来说,斋戒月一方面是学习真理的日子,一方面也是家庭间相互社交的欢乐时刻。

在为期整个月的斋戒月时期,每日当太阳下山之后,所有穆斯林和家人、朋友聚在一起吃晚餐,邻舍之间互相分享各家所制的斋戒月特别餐点,提供热食、饮水与甜点给贫困教徒、流浪汉、过路旅客或任何有需要的民众。

所以说,整个月的气氛非常热闹。不过,若在白天期间拜访他们,应尽量婉拒食物与饮料的款待。这些基本宗教及节日礼仪,都在小学课本提过了,对社会来说根本就不是新知,可别忘了尊敬他人。




斋戒月必行之事

原来,穆斯林在斋戒月期间,需要终日专注阅读《可兰经》并祷告,其目的不外是自我反省和思考,学习生命乃是精神信仰与肉体混合,从灵魂内领悟并接受阿拉的意识。

“我们相信,在斋戒月内读过整本《可兰经》,必能得到阿拉的特别赏赐。若在斋戒月期间遵守戒命,就可控制罪行,弥补我们在世所犯的罪,偿还亏欠阿拉的债,最后进入阿拉的乐园。”

如此看来,不论任何宗教,强调的似乎都是自我省思,通过领悟道理并活用在世间,期望归天之时可以进入自己信仰真主的乐园。

这就是一个人走到生命尽头时所期望的吧?因此才会有许多人说自己许多事情已经看透了,就是因为经历太多人生阶段,演过不少片段。

不管如何,总是好事一桩!




《可兰经》及阿拉的审判

相传穆罕默德在斋戒月期间经常一人到希拉山洞沉思默想。在一次冥想当中,他自认为领受了来自天使长加百列的启示,而这些启示也就成了《可兰经》的精髓。

《可兰经》记载伊斯兰教一切原理原则,与《圣训》同为伊斯兰教徒的重要宝典,深深地影响伊斯兰教徒的生活。

穆斯林相信,审判的日子来到时,阿拉将手拿天秤,衡量个人在地上的行为。虽然阿拉的审判带有怜悯,但每个人仍希望自己在天秤上的善行远远将恶性抛在后头。

另一种说法则认为,有一本册子,上面记载着个人在地上的行为,直到审判日,阿拉会根据这册上的记录施行审判。但若能如圣战中的烈士一样,为维护伊斯兰教而战,甚至战死沙场,则此人必在审判之日,获得完全救赎,最后进入阿拉的乐园。




何人可免于斋戒月律法?

从日出光曙一直到黑夜降临的期间,白天不吃不喝,那特殊情形的人怎么办?难道没有例外吗?

“当然有,在斋戒月期间,病患、年长者、身体虚弱者、孕妇、旅人、士兵,以及必须耗费大量体力的工人,都可以自行决定是否需要饮食或服药。此外,未到青春期的幼童,经期中的妇女,以及精神病的患者,也都豁免遵守斋戒律法。”

依斯甘达也补充,在斋戒月破戒的教徒,必须在斋戒月结束后自行延长守戒时间作为补偿。




后记

尽管斋戒月在训练教徒进食、言行举止方面相当克制,且每日长达12个小时,但教徒们往往视斋戒月为每年新气象的考验,以无比的毅力面对,希望通过宗教的考验。

斋戒月期间,穆斯林将活动减到最低。不过,美食摊位对我的诱惑的确难以抗拒,相信对许多人也造成相同引力吧?就算是嘴巴痒,想咬嚼食物,有何不可?况且斋戒月转眼就过去了,赶快去光顾一下,奖励自己的五脏庙吧!

(完)




先逛逛再决定买什么。

美味的食品总会吸引大批消费者。

设纸条,一看就懂食物名称,方便之极。

每个摊位都是由亲戚、朋友和家人共同经营,拉近彼此联系也算是
斋戒月的宗旨之一。


多种类的糕点,令人食欲大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