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月22日星期四

沐膠長輩話春節,華族春節與友族共慶


剪报(联合日报)




在沐膠待了幾年,起初對那裡的生活非常厭惡,但在短期內就開始習慣(始終不喜歡),之後又因為離職而感到開心,心想∶終於脫離苦海了!

然而,現在若問我想不想念沐膠的生活,老實說,我真的很懷念。

我懷念沐膠的文化、懷念那裡的清靜、懷念那裡的場面。

最重要的是,我特别懷念那裡的採訪生活,尤其是當地的族群文化有著神秘的色彩,仿彿仍舊披著面紗的美少女,等待著神秘面紗被層層揭開。

沐膠給了我不少驚喜,每逢華族春節跫音臨近之極,我總會想像沐膠丹那谷(距離市區有段路,感覺非常淳朴的村莊生活)的華族與友族,至今是否仍舊延續著一貫的“共慶華族春節” 傳統呢?

據我所知,丹那谷許多人家都逐漸搬遷到市區,而市區的房屋發展也如雨後春筍般四處撅起。

有時候,我們嚮往繁華的都市生活,卻又希望有個寧靜的人間天堂存在於某個角落,任我們在疲憊之際盡情地享受緩慢步伐的“懶”生活,為自己充電。

2002年中,當時剛踏入記者界,大概過了中秋節就收拾心情到沐膠上任了,當時的職位還是辦事處主任呢,呵!

不過,這個職位我真是一點都不稀罕,我不是善於爭權奪利的人,嚮往的只是過好自己的生活,許多時候人不必過於精明,可以幫自己免去許多不必要的麻煩。

也不知道是甚麼情況之下會想到了採訪新春佳節的特稿,當時人生地不熟的,隨便找地方領袖來採訪,就這樣誤打誤撞採訪到丹那谷的甲必丹。

之後,我又與一些年齡層較大的老人班談談,才對沐膠的春節情況有了進一步的了解。


土生土長的長輩們,說得一口流利的馬蘭諾語言,土生土長的年輕一代,同樣口操流利馬蘭諾語言,至於年齡層偏幼的新生代是否同樣延續這種現像,以後再慢慢觀察。

會向看倌們提及這種現像,主要是想告訴大家,沐膠的華族與馬蘭諾族(沐膠原住民) 之間有不少美麗的佳話,因此混血兒在沐膠並不是新鮮事,彼此都有根深蒂固的文化,但是彼此的文化卻能夠相融合而衍生出一個“沐膠文化” 。

換句話說,不同族群共同慶祝及度過不同節慶,在沐膠極為普遍,先前與沐膠長輩們交談之後,大致上對沐膠的新春佳節有了大概的認識。

沐膠華族在過去都集中在市區里,一間間的店屋並非只是營業場所,同時還是商家們的住所。

由於店屋建的頗為集中,大家可說都是鄰里,感覺上格外親切,直到後來因房屋發展而開始搬遷,店屋較少住人,而市區人口也漸漸減少。

儘管如此,彼此之間並無任何隔膜,因此每當新年期間,他們也像其他區域慶春節般,一開門就滿口的吉祥話,彼此的感情也在聲聲歡笑中越見融洽。

此外,大部份的人都會在春節期間玩一些賭博游戲,不過基本上都是做做意思,感受氣氛罷了。

看著長輩們口沫橫飛地描述著早期的沐膠如何慶祝春節,腦海里大概也有了個印象。

依據他們所說的,沐膠在較早前,每逢新春佳節期間的擺放活動非常積極,節目方面不外都是一些能夠將大家聚集在一起,分享熱鬧氣氛的活動,比如聚餐或開舞會。

如此一來,小地方的人就非常容易被凝聚在一起,節慶也格外熱鬧。

另外,以前多數是親戚居住在同一個區域,因此春節期間少不了互相拜訪,非常親密。


時過境遷,沐膠雖說是小地方卻實為地廣人稀的情況,因此漸漸地就有搬往他處。

當時,房屋發展業未到達今天這等如日中天的地步,住戶之間的距離還是比較大,或許還有一些客觀原因,導致沐膠一路下來的新春氣氛越不如前,佳節氛圍與早期相比之下可說是差了許多。

或許年輕一代也比較不流行拜年這一套,始終還是老一代的長輩們念舊,不論任何節慶都會互相拜訪,因此佳節時期非常熱鬧。

值得慶幸的是,沐膠有不少屬於華族的公會,雖然一些公會並不活躍,但有所擔待的公會始終還是重視華族一年一度的春節。

這些公會及社團每年都會配合新春佳節舉行團拜,而長輩們更是經常藉著團拜的熱鬧機會,向新一代說明各種有關新春佳節的故事。

“現在年輕的一代漸漸對華人節日的起源含糊不清,甚至毫不重視。華人節日的起源都與中國曆史有關,因此在佳節時期舉行這些活動,節日才會更有意思!雖然許多早期新年的活動在現今社會已看不見,但至少可以口述,使年輕一代知道更多有關新年的由來及風俗活動。”

長輩們口中所說的當然包括了燃放鞭砲的活動,再怎麼說這早已成為新春佳節的一種文化,儘管已經流傳了幾千年卻從不失象征新春佳節的作用,還可以帶來熱鬧的氣氛,所以成為新春佳節不可或缺的應節品之一。

在回憶過去說故事給子女們聽時,老人家們有些會心一笑,只因自己當時是用別開生面的方式告訴子女有關新年的傳說,比如“年”很厲害,如果不放鞭砲,“年”就會跑出來,諸如此類的說法。

關於長輩們這種方式,我也不知到底是好是壞。

感覺上,就算這種方式能夠讓新一代傳承民族文化,恐怕隔了幾代之後就慢慢地越來越模糊了,始終還是將全套故事告訴下一代,才是上策。

畢竟,做戲做全套,故事也得有始有終,才不會讓他們一直抱著疑惑。

話雖如此,倒還聽過另外一種說法∶改良且能迎合年輕人的作風,未嘗不是另一項保留文化精髓的上好管道,若能在這種時候安排一位對佳節了解較多的人在現場,就能輕易做出口述,教育下一代有關本身身民族的傳統及習俗。


初次聽到友族也齊齊享用團圓飯,還真的覺得不可思議,也從來沒有想過真有這種做法。

這種華族友族共享團圓飯的活動,就是較早前提到的丹那谷的常年活動。

距離市區大約5、6公里的甘榜丹那谷,居民們每到農曆新年就會聯合起來辦新春聯歡會,這就是當地的地方領袖所透露的,聽起來似乎沒甚麼特別,不就是新春聯歡會嗎?

不過,再往下聽就不同了。

新春聯歡會顯然是不同的活動,所謂友族共享原本屬於一家人的團圓飯是事實,因此甘榜丹那谷村民們的除夕夜卻特別熱鬧!

甘榜內的友族一直以來經常在除夕夜到到華族家里吃團圓飯,而這種文化至今已經成為該甘榜的風俗。

不過,這是我數年前得知的,現在到底還有沒有這種風俗,也不得而知了。

但是,若是流傳已久的文化,只要甘榜內還有人在,應該就會不斷傳承。

後來,在偶然的機會下得知,甘榜丹那谷有許多華族與友族通婚,如今整座甘榜其實就是一個大家庭,無論籌辦什麼活動,或者有任何節慶,大家都積極參與,不分彼此。

如此說來,也怪不得會出現友族在除夕夜到華族家吃團圓飯,基本上根本就是一家人了。

若長久如此下去,或許就會成為沐膠的另一旅遊特色了呢!


說到底,過年習俗反映華族的孝道及倫理、感恩、居家衛生、團圓以度過重要時刻,甚至更維繫了人與人之間的情誼。

正所謂飲水思源,新春佳節、清明節、端午節、冬至節、中秋節等等,每個華族節日都有不同的傳說及習俗文化,所以華族節日的文化最好能夠保留。

若所有文化都被省略,那日後華族的傳統文化就會漸漸被淡忘,直至消失,最終只會讓文化大門被關罷了。

希望華族文化工作者再接再勵,也希望炎黄子孙能夠將華族數千年文化的事業發揚光大,再次推向全球高峰。

(完)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