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9月25日星期二

《从民俗探讨我国大伯公信仰》(下)∶膜拜大伯公非迷信,赋民间心灵归宿

*讲座会资料、网络资料整理*


剪报(联合日报)


关于我国大伯公的说法,若依据陈亚才的资料显示,版本数量竟然多达8个!


有关我国大伯公的说法(一)

首先,在黄尧所着的《马星华人志》,说明了马来亚第一位大伯公就是张理,也是槟榔屿第一个上岸的华人。

根据报导,张理(原本在家乡是老师)被认为是从中国逃亡到南洋的天地会领袖。他在清乾嘉十年(1745年)与其同乡丘兆进(铁工)以及福建永定人马福春(烧炭)一道率领50多人从广东潮州出发到巴达维亚,无意中遇到风浪而飘到槟榔屿,成为第一位上岸的华人,比莱特上校早41年登陆槟榔屿。

这批人顺从天命,就在槟榔屿安顿下来披荆斩棘,创下一片基业,被认为是槟城的开山大伯,华人先驱。由于张理贡献良多,受人尊敬,死后被人供奉为大伯公祭祀。

有关张理为马来亚第一位大伯公的说法,我所搜的资料则指出了“大伯公”这个神灵的名称并不属于任何宗教,即他是各式各样神灵中的“独立人士”似的;但是大伯公受人敬拜的信仰力量,在南洋却很普遍。

南洋到处都有大伯公庙,也听到各处都一膜拜大伯公为习俗;人们一感到有什么困难时,即刻会想到他。

因此,就逐渐演变成在人们的心灵上,大伯公有不可思议的保护力量,即不若女性造型的观世音菩萨来得柔和,也不若青龙在手的关公来得威灵显赫,而大伯公在这里民间的心中,自有他的另一种威信,能够顺和地适应人心。

莱特上校抵达尽是原始森林的槟榔屿开辟时,想不到荒岛上已有58个渔民先他在此,在众多渔民中,至少有3个华人早已在这里,就是张理、丘兆祥以及马福春。

他们三位是结拜兄弟,张理是大哥,丘兆祥是二哥,马福春是三弟。他们三人情谊很深,一同飘洋过海来到了这个荒岛,帆船就泊在‘海珠屿’的海边,踏上这块土地的角,就成了“大伯公庙”的起源处,也成了大伯公神灵的发源地。

虽然身在荒岛,可是他们情逾骨肉。丘、马二人忽然好几天不见张理,就一同道海珠屿来探访,才发现他在石岩中坐化,遂将之安葬在石岩的旁边,用非常敬诚的礼来祭祀他。

后来,丘、马而人也相继去世了。这时,来到槟榔屿开荒的也也渐渐的多了。丘、马的同乡们把他俩也安葬在张理坟墓的左右,而这个荒岛上,没有宗教可依靠,也没有庙宇可拜。

由此可知,人们一有恐惧忧虑,就无处祈求,但华人对神的信仰心理是有传统的。初集槟榔屿的华人对张、丘、马三人的义气很钦慕,就开始用敬仰的心来膜拜他们,祈求他们的神灵保佑。


有关我国大伯公的说法(二)

这种说法较为负面,指大伯公可能原是红门会党内的一种最高职位,如同“大龙头”、“老大哥”。

在学者关楚朴在《谈谈大伯公》所指,意味着早期大伯公信仰跟私会党活动关系密切。在1847年闽南人在槟榔屿所创立的“建德堂”,便是一个以大伯公为纽带,从事械斗的秘密会社,一般称之为“大伯公会”。

到了1890年,英国殖民政府开始取缔私会党,漳州人的领袖还组织了“宝福社”来照顾建德堂所奉祀的“大伯公”。


有关我国大伯公的说法(三)

第三种说法则指出大伯公就是伯益,这已经显示出伯公不止限于张理,而是只要在地方上有大贡献,似乎就可以被当作伯公来拜。

这种说法指出大伯公的来源为伯益,也被南洋华侨借用作指“华侨先驱者之象征”。

根据陈达所着的《南洋华侨与闽粤社会》,伯益是中国夏朝君主禹的臣子,因为开辟土地山泽,使到人民有居住的地方,而受到后世推崇。

关于这种说法,许多人多认为比较不可采信,也认为这种关系显得较牵强。您又如何看待这种说法呢?


有关我国大伯公的说法(四)

第四种说法其实也强调了第三种说法所指∶伯公不止限于张理,而是举凡在地方上有大贡献者,即达到华侨先驱者的资格,就能成为大伯公。

换句话说,大伯公是华侨先驱者的象征,而这项论点也是由巴素博士所提。

巴素博士认为大伯公在海外华人中是最孚人望的神,但在中国宗教典籍中却可能查不到他。因此,大伯公似乎是华侨将先驱者,即脱荒有功的精神予以笼统地神格化。

换言之,大伯公未必专指特定的人物,而是一种象征性、代表性的形象。

这项观点也获得了陈达、许云樵基本上的同意。


有关我国大伯公的说法(五)

大伯公就是水神!?

韩槐准认为大伯公就是水神,因为马来文叫做“都纲”(Tokong)。

他认为在宋朝及明朝许多著作使用的都纲、孥公、都公等,都是Tokong之对音,也就是大伯公的别称。

针对这项说法,道出了大伯公除了为土地神之外,还有水神这个身份。


有关我国大伯公的说法(六)

大伯公就是中国的土地公,这就是我国大伯公的第六种说法。

根据许云樵教授所指,大伯公最初是由客家的土地神演变而来,客家人最先在矿区祭祀土地公,称为伯公。

另外,根据邝国祥所着的《槟榔屿海珠屿大伯公》,槟城海珠屿大伯公庙是由惠州、嘉应、大埔、永定、增城五属客家人的代表共同管理。

尽管许多庙并不是客家人的,但客家人在信仰土地公的年代确实很早,这是不争的事实。


有关我国大伯公的说法(七)

“ 伯公在粤东民间流行甚广,不专于客家,乃一般土地神之通称。庙属各县,无不如此,家家各祀土地福神,坟墓亦兼祀土地神曰后土之神,每乡每村均有土地庙,统曰‘福德庙’、‘福德祠’,乡间尤其普遍。南洋之大伯公亦称福德祠,称谓正相同。潮属土地福神之庙,亦有称为‘伯公庙’者。”

根据饶宗颐教授所着《谈伯公》,“大伯”本来是华人对非亲属的一种普通尊称,例如“叔叔”“伯伯”这类的称呼,“大伯”当然比“大叔”更有敬意,加上一个恭敬的“公”字,就顺口地叫成“大伯公”了。


有关我国大伯公的说法(八)

这是陈亚才所搜最后一种对大伯公的说法,也是从陈蒙父的《论华人宗教及地方神示例》所得。

根据陈蒙父所指,华人供奉的神灵,最早是土地神,或称为福德正神、木头公、大伯公等等,名目虽然不同,但是指的是同一神灵。

这位神灵,其实是由中国的“社神”演化而来,若考察其远远,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说到这位“神”界最低的“地方小主管”,过去中国各省各县、各乡村,几乎每个地方都有,甚至每一户人家也都供奉“本宅土地”。




大伯公简介(二)

由人升格为神的大伯公

虽然大伯公是土地公,却也有由人升格为神的大伯公,包括了之前谈论的张理、砂拉越石隆门的刘善邦、西婆罗洲坤甸的罗芳伯等等,都是很好的例子。

由上述例子来看,陈亚才相信以后会更多由人升格为神的例子陆续出现。


福德正神、大伯公的形象

其实,大伯公或福德正神的形象可说是非常鲜明、慈祥,给人的感觉就如长辈照顾小辈,或者长辈照顾地方。那么,大伯公及福德正神的形象到底如何呢?

一般来说,就是老人形象,如同传统中国的员外,通常坐着,但也有站立者。除了头戴钱帽、白发、白须之外,左手还持金元宝,而右手更执着如意,有些则拿拐杖。

据说,拐杖是土地公的法器,利用它,土地公就可以随时变成各种各样的人。

除了上述形象,这位神的面容圆而丰盈,两眼微眯、面容慈祥。


祭拜原因

从前,人们的生活与祸福多与土地的关系密切,因此举凡生育、成年、结婚及丧葬,都要祭拜福德正神或土地公。

此外,生病、外出、盖房子,或受冤屈、社会杂事等,人们也会祭拜土地公或大伯公。

据说,从前的人们若有解决不了的纷争,最后都会到庙里砍鸡头,而且在当时来说,这种民间的方法与今天大法官的判决一样重份量,而当时的洋人对此感到非常讶异且不明其中道理。

时光流转,现代人也将大伯公当作财神,因此商业界祭祀大伯公的风气也很盛,而一般求财者也祭拜大伯公。


大伯公的重要节日

农历二月初二和八月十五,是土地公的两个重要圣诞千秋。人们在二月初二的春祭祈求五谷丰收,也在八月十五的秋祭答谢神恩。

关于这一点,人们在每年的二月初二为大伯公祝寿,称为“头牙”,而与十二月十六日的“尾牙”相对应。

目前,各地所举行的大伯公神诞日期并不统一,所选的日期也包括了二月初二、二月十五、二月十六、八月十五、十二月十六日等。

这种现象之所以会发生,与地方上的渊源及地方发展有关。基于由人升格为神,因此迁就人的日期,日子久了就习惯了。

关于这一点,诗巫永安亭大伯公庙主席甲必丹孙春富认为应该有一个统一的日期为“大伯公日”,而陈亚才目睹了此番盛会之后,震撼之余也认为这个问题值得探讨。

他认为,以马来西亚的大伯公信仰场面来说,今次的盛典是非常值得纪念的!


大伯公庙及神龛的存在形式

其实,本州的大伯公庙有一独特之处,就是大伯公成为一座庙的主神,而非单只是从属或并存之神。槟城海珠屿大伯公庙,以及诗巫永安亭大伯公庙都是以大伯公为主神的庙。

当然,大伯公也可成为一座庙的从属或并存之神,如附属关帝庙。此外,在雪兰莪巴生黄梨街的联合庙,大伯公与拿督公是并存的。

至于义山的大伯公庙或福德祠,也是一种存在形式。另外,独立存在的神龛或土地公也被人安置在住家、树下、路旁等。




马来西亚最早成立的一些大伯公庙及福德祠

大伯公庙对于华社的发展极为重要,因为见证华人在马来西亚的存在及发展。

从历史角度来研究,我国许多大伯公庙及福德祠在数百年前就已建造。这证明了许多地方在数百年前就有华人在活动,因为寺庙绝对不会是一个人所建,必须靠群众的力量才能建竣。

关于最早成立的大伯公庙及福德祠,包括了∶
槟城海珠屿大伯公庙(1799年)、
槟城大伯公街福德祠(1810年)、
砂拉越古晋寿山亭大伯公庙(1770年)、
砂拉越石隆门把水口伯公宫(1857年)、
砂拉越诗巫永安亭大伯公庙(1871年)、
霹雳怡保坝罗古庙(1871年)、
彭亨北根大伯公庙(1874年,已不存在)、
砂拉越加帛大伯公庙(1898年)。

此外,本州其他更早的大伯公庙包括了新尧湾福兴宫(水口伯公)、新尧湾善邦庙、把水口伯公庙,以及沐胶泰山亭。




更多相关传说及事项

除了陈亚才的丰富讲解之外,我也搜集到一些资料,包括了后土的传说,以及土地公的相关资讯,以供看官们作为参考。

根据许云樵教授在马来亚丛谈中所说,经过许多研究的专家认为大伯公,就是中国的“土地公”,并列出三大理由∶

(一)南洋各地奉祀大伯公的叫做福德祠,而中国的土地庙也叫福德祠。

(二)土地公是到处必有的,而且一个地方有好几间土地堂,不像城隍庙,一县只能有一座。在新加坡只有一座城隍庙(在柏城街),却有十几间大伯公庙,可是并没有一间土地庙。

(三)广东客家称土地公为“伯公”,这里的大伯公性质和土地公相同,只是名称上多了一个“大”字而已。大伯公的“大”字是尊崇他的意思,其实“伯公”二字固然是从客家话来的,但这个“大”字却不是中国话。

说起这个“大”字,原来是马来语称“神”叫做Datoh一字的缩成toh的译音。大概最初马来人称“伯公”(土地) 为Datoh Pekong,当时华人发音不准,唤作大伯公。

伯公两字是客话,因此学者认为是客家人从广东带来的,客家人南来最初都是开矿的矿工,矿工是要冒犯土地的、掘地、翻土,都是使土地公不安的,因此非得拜他不可。

最初拜的方式较为简陋,正像中国乡下的土地堂,和鸡棚般大小都有,后来有些积蓄便在他们聚集的地方,建造一座堂皇的福德祠来祀奉他。


土地公与大自然关系密切

土地公的信仰似乎是逃脱不了和大自然的关系。在古代,当人们要祭拜土地公时,他们往往都会在当地找一棵枝叶茂密,高耸参天的大树来参拜。

为何非得高耸树木才行?因为在先人的观念里,巨木的根部和在地底下的土地神距离是最近的,故在祭祀土地公时,大树的根部就能将信徒喃喃的祝祷,传达给土地公公知道。

等祭拜之后,信徒就找一颗石头放置在这棵专门祭祀土地公的大树之下,作为下一次来祭拜时,寻找此地点的记号。

久而久之,人们就将树下的石头,当作是土地公的神像,进一步盖庙来供奉他,这也就是为什么有很多土地公庙的开基神像是用石头做的,甚至是去找一块与人形相似的石头,直接地把他给供起来。


更多土地公的传说

除了之前提到的两种传说,土地公还有其他民间传说∶

(一)从前有一位老翁,在路上拾到一颗卵,就带回家让母鸡孵,结果孵出一条蛇来,老翁饲养于家中。不料,有一天老翁外出时,该蛇闯出捕食邻居的鸡鸭,老翁知悉后,乃将蛇放逐到山中。

但是,那条蛇从此就经常加害人畜,皇帝则下令除掉祸害,但是没人敢冒险尝试。此时,老翁自告奋勇前,并在他将蛇刺杀后要求皇帝赐他为公,此后就司掌土地,而称为土地公。

(二)有位老翁对农事非常专精且热心公益,经常指导人们灌溉耕作,广教人民殖产,使人们从土地种植中获得收益。因此,人们在他死后,为了纪念其恩泽而祭祀他尊称为“地公” 。


后土的传说

“后土”在民间即为守墓之神,也是土地公。在我们这里,也叫小伯公。

据春,秦始皇在建筑万里长城时,征用天下壮丁。孟姜女的丈夫因筑城而死,孟姜女本着夫妻情深,遂爬山越岭万里寻夫,在得知丈夫已故,悲痛交集不禁泪洒长城,以致城崩八百里,露出白骨无数。

孟姜女难觅夫骨,一位老翁教她咬破食指,以血滴在白骨,会染血的就是其丈夫的骨骸。果然,孟姜女因此找到夫骨。当她抱骨归途中,夫骨渐生皮肉,似将生还。

老翁恐死者生还有违天命,又告诉孟姜女“抱骨踏途不便,可以装袋背负”。后者依所言行事,谁知遗骨松散,竟然恢复原状。孟姜女不悦之际,责怪老翁误事,老翁慷慨答应为其丈夫守墓土,这就是基地前旁必有“后土”的由来。


土地公、大伯公信仰者最为热烈

在祭神中,对土地公或大伯公的信仰,通常人数都最多。

由于他是专司土地的神,而土地与人民生计的关系,最为密切,他是地上农作物生长的神,也是牲畜旺盛的保护者。

一般的人都经常祭拜伯公,祈求伯公的恩赐。

此外,诸如家人生病、儿女参加联考男孩当兵、女儿出嫁、失物、车祸……等等,都到伯公前祈福求其庇护农家收成好,固然要欢乐一场,收成不好也得祭拜以求来年丰收。

至于祭品,除了鸡鸭、鱼肉、糖果、橘类、水果、饮料、金纸香炉等都可膜拜,更不论初二、十六,随时都可前往祭拜,尤其是靠近民家的伯公庙,每天早晚都有人前往烧香、奉茶。




祭拜信念随时代改变

事实上,民间对土地公祭拜的信念,也随身时代背景的变迁而逐渐改变,土地神不仅是农人祭拜的神,由于他能使农人致富,而转化为“财神”。

目前的矿业、渔业、商业以及金融建筑业者,也都祭祀土地神,期望能从土地神的财富中,分享利润。

换句话说,土地神的信仰意识随着时代社会的变迁由司掌土地之神,而兼职财神成为现代社会各阶层人士普遍祭拜的神明。

当然对于现代生活,那些天天大兴土木,兴建大厦、公寓、住宅、工厂、桥梁、道路等,人们对于土地公的敬畏依然,开工破土之际,免不了也要祭拜一番,期盼工程顺利,人畜平安。


意义深远,代代流传

至于逢年过节,伯公庙的香火更为鼎盛,家家户户都要准备祭品虔诚祭拜伯公。除了一般家户、商家、农人都要祭拜伯公、伯婆外,村落村野

到处也有人祭拜,可见伯公庙之多,崇拜者范围之广,可谓各种神明之冠。

还有,在祭宗祠、扫墓、工程破土等,当祭祀开始之前,也总要先祭拜伯公、伯婆,叫做“祀后土”。

一般坟墓旁边往往都有一个“后土”或“福神”的石碑,那就是一种土地公,负责保护该地安宁。

(完)




全体来宾与诗巫永安亭大伯公庙理事合影于大伯公庙前。

大伯公可以是庙的主神,也可以是附属或并存之神。

大伯公的形象非常慈祥。

大伯公或福德正神的崇拜者范围非常广,
可谓各种神明之冠。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